志愿者对现代城居民进行现场调查。 |
时报讯 “零废弃”生态社区很可能落户杭州下城区现代城。未来,在绿色浙江环保组织、下城区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的指导和努力下,这里的厨余垃圾将通过发酵用来施肥浇花,雨水通过收集系统之后用来养鱼,楼顶也将变成小花园……
昨天,记者获悉,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是全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生态社区建设项目。
目前,项目已经启动,前期已经有不少家庭领取了厨余垃圾堆肥桶,不过社区垃圾分类的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绿色浙江已经跟浙江工业大学达成协议,从今年9月起,大学生志愿者将跟85户试点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上门指导垃圾分类,每周定时上门回收“可回收垃圾”,同时开展各式活动配合垃圾分类,给试点家庭提供“完美”的垃圾分类条件。如果试验成功,这将给杭州垃圾分类提供成功“范本”。
居民仅12.3%了解垃圾分类
打造成“零废弃”社区,垃圾分类是前提条件。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必须先了解现状。“以前从来没有人分析过,老年家庭跟年轻家庭产生的垃圾的区别,怎样的方式才能最快地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绿色浙江秘书长忻皓说,只有真正去了解过这些问题,才能把垃圾分类做好。
经过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green team社会实践团、中国计量学院Eco实践校分队、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垃圾分类分队共15名志愿者的入户时问卷调查,以及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17名志愿者的分析,昨天,现代城垃圾分类入户调查分析结果正式发布。
数据样本是现代城的85户居民,分析结果:仅12.3%的居民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了解程度较好(包含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其余居民对此了解程度有所欠缺,其中有7%的居民完全不了解垃圾应如何分类。
在垃圾分类宣传方面,有66.7%的居民希望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提供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有24.5%的居民希望以志愿者一对一入户指导的形式开展。
对于目前居民闲置和扔掉的可回收垃圾,共有59.6%的居民希望能够派人专门收集和提供回收利用的方法。
对于厨余垃圾,有54.4%的居民选择单独扔到分类垃圾桶,有28.1%选择和其他垃圾一起扔掉,有12.3%选择单独扔到普通垃圾桶。这一比重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该社区居民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
此外,对于可以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家庭厨余垃圾堆肥的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桶,有84.2%的居民愿意领用。与之相关的,68.4%的居民选择基本每天在家烧饭,也就产生了较多的厨余垃圾。
垃圾分类靠“主观”还是“客观”
现代城居民陈阿姨曾经是楼道的党支部书记,她说:“我以前帮社区在做垃圾分类宣传的,所以我们家里都是带头进行垃圾分类。”
陈阿姨家有多个垃圾桶,厨房就有两个垃圾桶,一个专门放厨余垃圾,另一个放其他垃圾。“我76岁了,都能做好垃圾分类,其他人也一定能做到的,其实这一点都不难,关键是主观上愿意去做。”陈阿姨认为,垃圾分类“主观”占了大头。
85户家庭中,有一户来自韩国,户主李思延的观点跟陈阿姨稍有区别。
“韩国的垃圾分类有24项,矿泉水的瓶盖和瓶身属于不同的垃圾桶,但中国却只有4种分类,有些垃圾不知道该放到哪里。”李思延说,她自己本身很乐意垃圾分类,不过看到4个垃圾桶时,她也会因为客观条件而“迷惑”。
对于可回收物垃圾,李思延倾向于居民自己把垃圾带到社区的固定地点统一回收。
国内不少专家说:垃圾分类主要靠大家的主观意识,要改变这种主观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积累。不过,绿色浙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为什么中国人一到国外,素质就能提高?这说明中国人本身没问题,只要机制够好,垃圾分类中国人也可以做到。”忻皓说,只要体制和服务能跟上,他希望现代城社区的垃圾分类能够“一步到位”。
志愿者将一对一入户进行指导
希望现代城的垃圾分类能够“一步到位”,自然希望背后有机制的支持。
“我们已经跟浙江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了,浙工大朝晖校区跟现代城社区很近,9月份开始,大学生志愿者将跟85户居民进行一对一结对,进行入户式指导。”忻皓说,“当然,开始不一定所有居民都会同意结对,但我们慢慢做,最后再把社区的力量加入,如果还有不同意的那也没关系,我们再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另想办法。”
为了减少垃圾中的“废旧物品”,绿色浙江将会定期在社区组织跳蚤市场,市民可以在跳蚤市场进行废旧物品的交换、买卖和捐赠。
接下去,绿色浙江还会开展绿色种植、水生植物赠送,节能环保讲座等活动,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以及接收度。如果现代城试点家庭的垃圾分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无疑将给杭州的垃圾分类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本”。
http://news.163.com/13/0705/02/9302BQ9800014Q4P.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