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学习中国经济发展 浙商博物馆引来外国留学生

来源:杭州网  发布日期:2013-10-17   字体:

 

留学生们正在查阅资料。

边参观博物馆边跟着导师学习。

宗庆后曾骑过这样的三轮车。

    浙商博物馆一期展厅位于教工路浙江工商大学老校区内,由图书馆改建,展厅面积2000平米,全馆由“千年商脉”、“筚路蓝缕”、“钱塘春早”、“破冰起航”、“群星闪耀”、“逐鹿神州”等十四大板块组成,全面展示了数千年来浙江经济的“人、物、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过程和1000多万天下浙商的创业创新史和浙商精神。

    10月17日上午,刚开馆的浙商博物馆迎来了首批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留学生们。

在博物馆里学习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虽然刚建成的博物馆内并没有设置英文介绍,但馆内展出的大量实物器具和浙商们的创业故事仍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带队的导师胡玮玮告诉记者,这些学生都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天他们是在上一堂关于中国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的课。选择来到博物馆上课,是希望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外,也能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大家更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包括商业政策等知识。

    在胡玮玮老师看来,这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更好。这一点也在留学生们口中得到证实。

    来自伊拉克的瓦里德(waleed)就表示:“我觉得这里太好了,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大变化,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旧物品记录风光背后的“浙商精神”

    比起照片展板,那些由知名的浙商们捐出的他们创业时曾使用过的古旧物品无疑更加吸引眼球。

    在博物馆一层,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展示区内,正中停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当初42岁的宗庆后曾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他创业之初签订的销售合同和筹建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娃哈哈前身)的设想手稿。旁边还有一台娃哈哈早期的拉丝灌装封口机,尽管早已“退役”,但还是被精心保存至今。

    据博物馆讲解员张静颖说,博物馆内还保存了传化集团创业之初手工制作液体皂的大土缸、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的象形文字电话本等诸多珍贵物品,每个物品背后都记载着浙商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浙商博物馆希望展示的不仅仅是这些物品,更多的是浙商们风光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他们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浙商精神”。

“失败者”也同样值得尊重

    在博物馆内除了记载了诸多成功的浙商代表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展区,“英雄背影”记载了三位曾一度名声响亮的浙商:步鑫生、叶文贵、陈金义。

    展区正中摆放着叶文贵捐赠的红色玻璃钢轿车外壳,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动轿车。经过20多年的风雨车外壳已经显得很残旧了,却更加让人唏嘘。

    据介绍,来自温州苍南的叶文贵是1980年代的温州首富。1988年,他开始研发电动轿车,并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但由于始终没能实现商品化,在投入了1500余万元后,最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中止了该项目。

    “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博物馆讲解员张静颖说,博物馆设立这个展区,是希望告诉大家,财富多少不是成功与否的唯一理由。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这些人同样代表着“浙商的精神”,一样值得尊重。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左悦 刘彦泽/视频    编辑:严勤  

 

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3-10/17/content_4931675.htm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