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东 杨圣琼
又是一年秋季,大学社团纳新大战硝烟又起。
在浙江,不少高校的社团,已逾百个。而就在2001年,高校社团才寥寥无几。
10年间,社团经历了怎样的跌宕?无形中,我们也得以一窥时代变迁在象牙塔里的投影……
漫画社,历经一年自动解散
越剧社,唱了十年场场爆满……
大学生社团十年“沉浮”记
今年,浙商大已有109个社团。这个数字,在浙江高校中,并不少见。
面对如此庞大的社团,浙江工商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忠华只能对于新来者,严格把关。“现在,社团的类型基本全了。如果确实非常新颖有必要,而且已有社团没覆盖到的,我们才准予成立。”
不过,浙江传媒学院则采取了另一种态度——大整合。去年,100多个社团,被削减至38个。
“社团过多,太难管理。不少社团开展活动的层次性并不高,不少社团重复。”浙江传媒学院团委一位蒋老师解释。每年,38个社团还需进行重审。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拿到新一年度的纳新资格。
目前,这38个社团中,近一半是专业社团。“每个系,都有一个跟专业相关的专业社团。”浙江传媒学院团委副书记赵月峰说。比如,主持人协会、化妆工作室和摄影协会等。
与别校不同,浙传院还为每个专业的社团配备专业导师。在赵月峰看来,专业社团是各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
2011年,90后的刘海瑞念大学。2012年年底,他开始担任浙江工商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部长。
今年,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有536人报名。“这差不多是新生人数的十分之一。”刘海瑞略带自豪地说。至此,社团已有11年的历史。
社团,在他们这一代的手里,被彻底革新。
“社团的定位在哪里?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没有凝聚力。”刘海瑞说。去年,他给社团定了两个明确的目的:一是积累创业经验,另一是积累职业经理人经验。
由此,社团本身也该如公司化运作。“像做企业一样地做社团。”刘海瑞构想。
首先,部门改革。设立秘书部、人力资源部(负责纳新)、项目管理部(负责校内活动)、品牌设计部和市场公关部(负责对外联系和拉赞助)5个部门。它们,隶属于主席团。同时,还设有咨询顾问团,“这相当于董事会”。
此外,社团的活动内容,也是货真价实的项目运作,进行“目标管理”。目前,刘海瑞力推两个项目。
一个是“7点半课间活动”,专做实体。他们承包了学校清风食堂二楼400㎡场地,经营桌游吧和台球。“场地规划、定位、成本核算和运营等,都由我们自己做。”他说。
另一个是“蜡笔校讯”。去年,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客户基础和黏性”。他们整合全校所有最新活动咨询,用飞信发送给学生。
今年9月,在一定的客户群基础上,又推出微信公共账号。“到现在已有1000多人关注了。”刘海瑞说。
微信,延续服务功能。服务范围,由校内咨询拓展至杭州吃喝玩乐咨询。“今后,我们想做微信的个性化定制广告,为每个人量身打造有用的广告信息。这个,将是未来的赢利点。”他设想。
历史变迁
2001年,Sherry念大学。学校,就在杭州下沙。12年前的下沙,一片荒芜。浙江传媒学院,还叫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在她的印象中,当时学校的社团并不多,两只手就可数过来。而且,社团多为各系专属,并不对外纳新。
学汉语言文学的她,当然加入了文学社。当时,文学社初创不久,加入的都是一帮文艺青年。大家坐在一起,想出一本刊物,为其取名《磐石》。
Sherry,算是当时的元老。虽然,《磐石》很简陋,说白了,只是一本打印稿。可是,大家却激情澎湃。
同学的投稿热情,远出所料。稿件,源源不断,还有不少诗歌。不过,Sherry不喜欢太煽情的,“好多诗歌,看得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电脑这种奢侈物,穷学生还用不起。每周定时,大家坐在一起,品评稿件。接着,再将挑选出的稿件,送去打印店。打印前,先自己打成电子稿,“这样,可以节约一笔打字费。”
2002年,Sherry成为社团外联部部长。落实刊物的印刷费,成为部门头等大事。虽然,印刷费并不多,可那时,企业赞助校园也未兴起。不过,思维活络的她,还是想了不少法子。
比如,兼职卖电话卡所得,全捐给社团。“学校里有不少北方人,常打长途电话回家,电话卡还是挺有销路的。”Sherry笑说。
还比如,将女生宿舍门口的场地,租给化妆品公司。给一天100元的场地费,他们就拿到摆摊卖货的资格,“其实,那时根本没有场地费一说”。
这两种方法,现在,还在被不少社团使用。
2001年入学的80后——刊物都是手写稿
2007年入学的85后——“创建社团易,经营社团难”
2007年,Tony念大学。学校,在杭州小和山。浙江工业大学广告系,是他的本专业。
酷爱动漫的他,与“道友”一起创建了漫画社。其时,杭州动漫气氛正浓,杭州国际动漫节已创办3届。
可现在,Tony居然难以忆起当时的漫画社都做了些什么。“大概过了1年,大家就各忙各的,社团自动解散。”他说。因为,“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给大家展示的。不像Cosplay社团,有各种表演。”那时,Cosplay已相当风靡。
创建社团易,可经营社团难。“仅有兴趣,远远不够。没有好的点子和活动,难以维系,不管社团本身的名字,有多么流行和时尚。”Tony认为。
同年,Thomas入学,在浙江财经大学念财会。
在专业类学校,专业性社团居多。专业社团的背后,多有相关学院的支持。这些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就如第二课堂。
Thomas参加的是会计和审计协会。每周,他都会收到协会发的短信,关于最新的国内外财政消息。协会还有不少校外资源,会请律所的人来校办讲座。“会员可优先拿到入场门票。”他说。此外,他还能固定拿到一本《财会杂志》。可以说,参加专业性社团,好处多多。
另外,他还参加了乒乓球协会,“活动太单一,只有一周一次的打乒乓球活动”。到了大二,他就懒得再参加,“乒乓球随时都可以打,干嘛非得按着他们的时间去”。
每人参加两三个社团,在当时,非常正常。不过,进入大二,大部分人会自动退团。而让人有持久力的,只有专业社团。“毕竟,专业社团与本专业契合度高。”Thomas认为。
2011年入学的90后—— “像做企业一样地做社团”
时代特点
社团参差不齐,学校拦腰斩
“专业”、“兴趣”、“时尚”和“网络”,王忠华用这4个词概括社团的新变化。
不过,在采访中,本报记者发现,专业性社团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最强劲。
近年,浙商大还开拓了专业社团新的模式——与企业合作。比如,联想idea精英汇。“联想出资金,获挂名权,可在学校做新产品推广。”王忠华介绍。
不过,最关键的是,联想还得出项目,比如,以社团名义的营销大赛。此外,联想还为浙商大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
在浙商大,“社会化合作”的社团逐渐增多:有可口可乐冠名的公益社团,有樱花培训机构冠名的日语社团。就在国庆前夕,一家车企找到王忠华,希望通过资助社团的形式合作。
“企业非常愿意合作,虽然,我们只允许他们在校内进行推广,而不允许直接售卖。他们看重的,正是大学生的未来消费潜力。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他们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比如,大型项目、企业培训和实习工作岗位。”王忠华表示。
与企业合作,开拓新模式
近年,不少新出现的社团,多是基于兴趣或是当下时尚元素。街舞、轮滑和魔术等协会,流行于浙江多所高校。
去年,浙商大还出现了死飞车协会。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杭州街头多了不少色彩炫目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没有刹车,只能靠反向踩脚踏板来减速。是的,这种自行车可以向后走!
兴趣社团,会不会只是“一时兴起”?兴趣一减,流行一过,就无人问津?对此,王忠华并不认同。浙商大的街舞协会,已存在多年。它的知名度,早已远播校内外,除受邀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外,还上过电视台。
虽然,新社团不断出现,但老社团并未过气。在王忠华看来,社团生命力强健与否的关键,并不在社团之名的内容,关键是“手中是否有好的活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浙商大的越剧社团(星光戏剧社)。令王忠华备感意外的是,越剧一唱10年,场场爆满。
那么,这个小众社团何以魅力独具?对此,前任社长陈欢欢解了谜。2011年,她担任社长后,大刀阔斧地改革。
她在“包装”上,狠下功夫。成立舞台部,专门负责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和道具。成立设计部,专门负责海报、宣传单和演出门票的设计。各部门职责明确,互不交叉干涉。改革后的那年纳新,报名人数居然增加了一倍。
新社团不断出现,老社团未过气
http://jrzb.zjol.com.cn/html/2013-10/18/content_2370383.htm?div=-1?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