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精心打造浙商文化品牌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3-10-30   字体:

 

    1026日至27日,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举行。其中,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的世界浙商文化论坛是本届浙商大会专门设置的环节。

    该论坛集聚了政府、企业、高校等资源,集中研究、探讨浙商的全球化生产和浙商的文化发展,旨在提升浙商文化的软实力,鼓舞浙商群体更好地创业、创新,进一步传承、弘扬浙商精神及浙商文化。

    论坛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年才俊,200余名儒商巨贾汇聚一堂。而不管是商海沉浮经年,还是在世界各地打拼,创下财富、名望、地位,在他们的身上,无一例外地带着浙商共有的痕迹,比如诚信、务实、勤奋、敢为人先的品质;难改的乡音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重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精神特质……

    86岁仍坚持回到家乡继续创办实业的东阳籍台商陈和贵,1947年出生的丽水市总商会副会长李能福,当年温州“八大王”之一、如今的“橡胶大王”胡金林,热播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女主角周阿雨的原型、广东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程慧秋,80后浙商代表、28岁的香港万希泉钟表董事长沈慧林……老、中、青三代,现场每一位浙商背后,都有着一个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经济产业,不变的却是蕴藏其中的浙商文化内涵。

    程慧秋说,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应,让人们更加了解真实的温商,她自己也因此成了“名人”,这让她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浙商大的教授学者,以及在传递这些文化的人,应该更有机会和能力把这种文化产业做好。希望培养新浙商的浙商大重视对浙商下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能像上一代那样学会吃苦,因为经历过苦难之后,才会懂得生活之不易、美好!”

    捷克华商联合会名誉会长陈乃科对他理解的浙商文化作了阐释:“浙商以独特的创业实践创造了独有的浙商文化,浙商已不仅仅是商业现象,而上升为文化现象。原先的企业家见了面谈得最多的是缺钱,后来是缺人,到现在苦恼的是缺文化。”

    他说,浙商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创新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并且对浙江的人文精神有了新的提升,有着3个方面的独特性:讲求速度、善于创新、善于独创。“当代浙商文化,与浙江文化已经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浙江经济背后是浙江独有的文化力量在起作用,浙江商人不缺乏自强、坚韧、务实、开拓等草根精神,更诞生了诸如鲁冠球与万向国际化思维、马云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理念、宋卫平与绿城文化房地产文化细节和气质、应小明与影视品牌等这些文化力和商业哲学思想。”

    据浙商大校长张仁寿介绍,从7月份开始,浙商博物馆以“什么最能代表浙商文化”为题,用浙江省的自然人文景观等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浙商大浙商博物馆负责人杨轶清接下来向大家出示了征集的结果:象征浙商文化的4种标志物,分别是雁荡山、龙井茶、良渚玉和钱江潮。

    对于这些象征浙商精神的标志物,浙商代表们又是如何看待呢?李能福认为,“雁荡山”贴合浙商精神,象征着浙商的刚强、包容,既有经济硬实力,又有文化软实力。

    两位同为60后的浙商代表郑晓峰、陈越孟一致认为勇立潮头、所向披靡的“钱江潮”更能代表浙商精神。“这表示,敢闯敢当、不断创新、抱团互助是浙商的重要精神。”

    沈慧琳眼中的标志物是“龙井茶”。他说,“龙井茶”代表的是谦逊内敛、低调务实、苦中见乐。“作为浙商二代,我觉得以父亲为代表的浙商具有儒商的气质,这种气质包括诚信的品质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

    张仁寿说:“浙商博物馆的目的,也并非一定要在4者当中选择一种作为浙商精神或者浙商文化的代表。它的意义在于,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对浙商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种认知当中,去体验、去感悟。”

    据了解,依托于浙商大的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设立至今已有七八年时间,是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浙商大为整合全校科研资源,提升浙商研究水平,于200910月把该中心升格为浙工商大浙商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和运用于浙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此外,浙商大创建浙商博物馆,致力于研究浙商现象及其经济、文化内涵。“这不光是我们肩负的一份社会责任,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张仁寿感概。

    “位于浙商大教工路校区的浙商博物馆(一期),从提出这一方案到建成现在的规模,很急。因为一方面要开浙商大会,另一方面第一代浙商业已上了岁数,很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看很有价值的东西,慢慢都在流失。”张仁寿说,“我需要的是类似于反映楼忠福下海的过程,把这个公章刻了三刀,以及潘阿祥象形文字的电话本,还有季志海先生捐献的勋章等,这些才能反映浙商文化的那种符号意义、浙商精神的那种象征意义,我个人感到是无价之宝。”

浙商博物馆(二期)怎么做?据透露,为推进“浙商回归工程”,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酝酿、选址阶段,未来有望建成一座浙商大厦,包含浙商的交流中心,以及浙商博物馆等。浙江工商大学依然要求届时将继续主办,用人才、学科、知识优势来支撑这一平台,打造浙商文化品牌。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http://www.zjjyb.cn/jyb/zhxw/4006.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