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应该是高分高能的
浙商大搭建就业服务“温馨平台”
“亲爱的同学,19日上午9点起,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校友企业及有关单位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将如期举行,欢迎你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天气不好,请注意出行安全。”今天一大早,正在滨江一家单位实习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毕业班学生胡杰就接到了辅导员发来的温馨提醒短信。
自从进入就业季,这样的短信,胡杰已经收到N多了。学校里的专场招聘会也好,综合招聘会也好,只要是有相关专业的用人需求的,辅导员都会一一短信通知。
像温馨短信这样的温馨提示,是浙江工商大学搭建就业服务“温馨平台”的一个小案例。浙江工商大学情感纽带带动学生就业,让学生亲情就业感受温馨。
就像这次招聘会的时间安排,许多学校都早已经放假了,怎么这么晚才举办招聘会?原来,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型招聘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总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举行。“备战考研的同学,前阶段都在复习,基本上不太有时间去参加招聘会,连学校的专场招聘会都少有参加的。学校方面当然得考虑这一部分同学的需求。”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孙鹰解答了记者的疑虑。
亲情就业感受温馨
“就业工作是全年性的工作,并不是只有在就业季才忙碌”。孙鹰处长说:忙招聘,忙走访,是就业工作的特点。为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定期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专题调研,走访“老朋友”,寻找“新朋友”,不断拓展就业市场,了解地区人才需求情况,为就业指导提供有效依据。
学校就业信息网及时收集、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和注意用人单位信息的积累,目前学校就业信息库中用人单位信息现已近万条。这里的信息服务得到了学生的青睐,据统计,仅2010年上半年网站改版以来,信息网点击已超八十万人次。
在学校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温馨环境下,各学院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甘当就业“红娘”。金融学院积极开发专业老师的社会关系网,推出“高级职业导师聘任制度”,聘请企业和银行的总经理和行长担任高级职业导师,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给学生进行职前技能培训。为鼓励同学互助开展“就业先锋”竞赛团队,把来自工商大学和杭州商学院的各8位学生整合成一队,分别由党员、学生干部、经济困难生、成绩较差的学生联合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也实现了学院公办与民办毕业生风雨同舟、和谐共进的目标。法学院在民意测评的基础上聘任请了一批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导师,每位就业导师负责1至8名不等的本科毕业生,并合力编写《法学院就业指导手册》,提供就业技巧、咨询等各方面的信息帮助。外国语学院的张书记笑称自己已经改姓“章”了,还让办公室流动起来了。原来,是考虑到学生在市区实习、工作,要签就业合同得跑下沙耗时耗力,就索性下班时把章随身带着,学生有需求他甚至可以上门给盖章。外国语学院和浙江省外语培训学校联盟签订协议专场招聘,艺术学院为毕业班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创业服务指导,等等。
“学校坚持了十多年的子女战略就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体现在就业工作中,我们就是要为她们创造了有利条,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孙鹰说。在招聘会现场,北京联合大学就业办负责人陈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不仅在这次招聘会上我们会做准备,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我都在常年的准备着,我们会拜访不同的企业、建立我们的就业实习基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在招聘会现场,浙江工商大学一位陈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仅在这次招聘会上我们会做准备,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在常年的准备着,我们会拜访不同的企业、建立我们的就业实习基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多管齐从招共抓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社会上指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办学状态”,在浙江工商大学领导、老师看来,绝口不谈就业是不现实的,毕竟就业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大学从“学”的本位淡化,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因为大学生必然要面对走上社会的那一天。关键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更应把握住自身定位,返璞归真。大学应完成自己“育人”的使命,启迪并教会学生拥有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确保他们在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一份工作合同为终点。在浙江工商大学,从校方到学院到系到教研室,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多管齐下,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规划人生未来,是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处一贯坚持的思路。大一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大三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就业工作全程化的要求,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学生成长成才结合,形成了贯穿所有年级,从网络到课堂的全方位、立体辅导体系。继2008年将就业指导课必选课程,学校计划从今年起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全部纳入必修课程。配合课堂教学,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战性,学校将保留并创新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将知名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常态化。独家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因为目标的确定性被坚持了下来。“有时候一天得接待几个单位的招聘会,但是学生反响大,效果直接,所以我们 一直坚持做好服务工作。”浙商大就业办陈老师说。
让学生在课堂里充实专业技能,是浙商大的一大举措。学校构建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理学+经济”、“理学+管理”、“经济+法律”、“法律+管理”、“文学+经济(管理)”等双专业、双学位模块,学生从大一起就可以参加辅修和双学位、双专业学习,为其合理安排大学学习、能力提塔尖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发展创造了机会。
浙商大将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并以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抓手,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创新教育和实践的对接。专门搭建了包括研究类、竞赛类、创业类、发明类、开发类、实践类、创作类、提案类和其他类等九大平台,每年提供50万元资金以支持项目研究的方式鼓励和资助本科生开展创新活动;运用学校拨款或校内外捐助设立研究生创新研究专项基金,促进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0年,浙商大专门建设了“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园”,重点帮扶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实现学生创业与地方扶植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对接,与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对接,与社会创业孵化器的对接。
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符合规定的学生科研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多元化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在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李金昌看来,“有助于及早地对学生在创新与应用能力方面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减少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培养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竞争力是浙商大就业工作的又一亮点。自2001年以来,浙江工商大学一直坚持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学校还通过短期文化交流奖学金,每年引进100多名外国学生来校,直接进入寝室与学生以英语口语面对面交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同时,学校加大合作学校的范围,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专家建言 应理性选择就业
面对良好的就业局势,有着十多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的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孙鹰却要泼冷水了。他向毕业生提出了三点建议:
就业挑选莫打持久战:就业市场旺盛,对于毕业生来说是好事,挑选岗位的余地大了。同学对于就业区域、单位挑挑拣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人单位都会有他的招聘高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一旦用人单位已经有了人选,你再作出决定,可能为时已晚。你要打败既定人选,可能就得花上更大的力气把自己培养地比他优秀几倍甚至几十倍了。
区域选择不要太留恋大城市:一线大城市和二线小城市的选择上,同学们也应该有所考虑。大城市机会和挑战多,但是人才密度高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可能也比较高;小城市呢,安逸一些,平台虽不大,却给人才留出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许多二线城市对于人才是招贤若渴。江浙一带的二线城市经济都相当发达,像县域经济列全国第一名慈溪市,需要大量的人才。慈东工业园区的负责人曾经跟孙处说:你可以先请学生过来看看我们的环境,看看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再决定要不要留下来发展。
单位的选择要放宽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有优势,国有企业的力量雄厚、规模大,但相对于毕业生人数而就业需求人数少,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敢于创新、敢于自担风险,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主战场,需求的人才量大。浙江工商大学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去民企的毕业生占据了60%以上,其中不少已经发展为企业的骨干了,大有发挥的空间。
链接:
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浙江工商大学承办“浙江省2011年普通高校‘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 计划于2011年3月5日(周六)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举办,旨在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有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热诚欢迎用人单位参会招贤纳才,特别是这次想来招贤却因为场地原因没能如愿的用人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孙鹰说。
http://www.zjjyzx.com/BBs/201101/344937.s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