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颠覆传统思政课的“军令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4-04-03   字体:

■本报通讯员 王汝菲
 
本学期第一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曰文向73位学生及前来观摩的近20位教师立下“军令状”,要颠覆对思政理论课的四大看法:“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作业没有的或就是抄抄书的”“考前突击背背就可通过的”。
 
廖曰文的“军令状”能否兑现,一开始,所有人都很好奇。
 
第二堂课初见端倪
 
“这样的课堂我们无疑是很期待的,可对于能否实现,刚开始我半信半疑。”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学生王婷婷说,“上完第二堂课我就信了,原来思修课也可以如此生动。”
 
第二次课上,王婷婷和同学被安排在第一组进行作业演示。课前,廖曰文要求他们围绕案例提交一篇2000字的论文,并在课上进行PPT演示。
 
据王婷婷介绍,这一案例是某班大一新生认为自己高考成绩不理想,经常抱怨,一位教授在题为《如何度过我的大学》的讲座中加以犀利批评并促其奋进的故事。经过商讨,王婷婷小组把作业题目定为《没有失败,只有失败者》,分析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他们前后用了两天时间来准备。“整个课堂互动热烈,不同观点激烈碰撞,气氛很活跃。”
 
“教学互动要么沉闷不堪,要么看似热闹实则不着边际。”廖曰文说,他所采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围绕课堂作业开展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包括作业设计与布置、学生分组与作业、作业批改、学生演示、学生互动、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评分计分八个环节。“通过作业及作业批改、师生互动,大大增强了交流的深度和效果。”
 
两个小组的比拼
 
在廖曰文的课上,每次都有两个小组就同一个案例进行专题阐述。与王婷婷一起的另一组的作业题目是《自信面对人生——基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视角》。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两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一组分析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原因,另一组提出如何规划好大学生活,互相补充,拓展了思路。”廖曰文说,既有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又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容易激发学生提高作业质量的积极性。
 
在另外一堂主题为“理想信念”的课上,两组同学根据案例分别展示了题为《没有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没有理想的人生如迷宫》和《我们应当奋斗在理想的道路上》的作业,引起了全场热议。只见台下同学连连发问,在近二十分钟提问时间里,抛出十多个问题还意犹未尽。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在撰写作业、接受同学质询时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和应对。尤其是学生互动环节,小组成员需要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一个流程走下来,我感觉学到的东西远超出教材,得到的提高远不仅仅是知识。”走下讲台的金融专业学生刘君乐深有感慨地说。
 
让作业价值最大化
 
“一份凝结了全组心血与学识的作业,等于完成了一项小型科研任务。这份作业交给全班欣赏,可使作业的价值最大化。小组作业经教师精心点评,老师评阅的价值也会最大化。”廖曰文说。
 
在点评时,他会将课本知识点糅合进去,并进行系统地理论讲述。“再好的案例和点评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点,辅之以理论讲述,才会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据廖曰文介绍,这门课的平时成绩占比高达50%,所以科学地评定平时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课程实行评委制,除授课教师为固定评委外,其余6位由学生按学号轮流担任。
 
显然,众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从 2012年3月起在浙商大普遍推广应用,还入选了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针对该教学法的问卷调查显示,原先认为“基本上没有必要”、“根本没有必要”的学生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谈及该教学法的成功秘诀,廖曰文认为,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同时还要体现思辨性,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这样,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中国科学报》 (2014-04-03 第6版 动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4/285407.shtm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