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10日电(记者余靖静)中国的“90后”大学生们,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校园中的听证会,体验着“身边的民主”。
21岁的冯益飞9日在所就读的浙江工商大学,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听证会。
就在几天前,他从腾讯微博上看到,学校将就“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修订稿召开听证会,于是报了名。得知自己获准参加,他认真学习了学校原来的规定。
“从前我只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政府为了水价、地铁票价等等召开听证会,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有机会能亲身参与,而且学士学位事关所有本科生,当然要体验。”冯益飞说。
9日在听证会现场,他第14个举手,针对“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几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校教务处的相关负责人随后做了回答。
“教务处老师的答复很专业,我需要再看看教育部的另一些文件。”冯益飞说。更令他意外的是,同学提问踊跃,相关部门的老师们也没有板着脸,而是真诚外加小风趣。
记者在现场看到,听证大厅中坐了近200位同学。在一个小时内,有约20位学生举手发言。
“这是我们学校的第十场听证会。从提问的次数和水平看,大学生的参与度正在不断提高。五年前我主持第一次听证会时,参加同学只是被动地收听,提不出问题。”坐在“听证委员”席上的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磊,欣喜于这一变化。
浙江工商大学是中国最早召开校园听证会的高校之一。除了成立专门的听证委员会,还有专设的听证大厅。自2008年以来,累计参加人数超过1000次。
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学生处分下达之前,学校也会召开“微型听证会”,听取拟受处分者的陈述。“做出‘不利处分决定’前,必须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这样的决定才可能更加理性,执行起来更为流畅。”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尚敏说。
除了浙江,在湖北、福建、广东等地高校,校园听证会也开始逐渐出现。听证内容小至食堂饭菜价格、课表的调整,大至教学事故的认定办法,件件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中国教育部2013年年初发文,要求大力加强“依法治校”。该通知称,重大问题要采取听证方式听取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这意味着,作为依法治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支撑,政策制订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将更为普及。”浙江工商大学法律事务室主任孟威说。(完)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focus/2013-04/10/c_115341978.htm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