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夕,浙江工商大学召开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年代表座谈会,与会的青年教师畅谈了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与收获,同时也倾吐了一些真实的心声。 高校青年教师,在网络上被称为“青椒”,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前期,拥有高学历、高能力,以及高期望值,当这个群体越来越成为省内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当数载寒窗之后,家庭及工作两者兼顾、职称晋升、教学评估等问题接踵而至时,他们是“焦头烂额”还是从容应对?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说出来,也不是靠计算出来的,而是在简单的坚持中不期而遇的。”该校科技处副处长陈宇峰说。早在2006年,年仅28岁的陈宇峰便破格成为副教授,5年之后,即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然而这条路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因为熟悉他的教师都知道,在他所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每周在办公室、研究所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以上的忘我付出。 同时,陈宇峰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一些同样是学经济学的年轻同行,离开了教师的岗位,转而去了金融领域,“这样的人才流失,让我感到痛心。经济学讲究机会成本,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与陈宇峰同龄的丛燕青,2013年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环境学院一名年轻的教授,她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自不必说,并且不惜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指导学生“泡”在实验室里。而所有那些国家级奖项的获得,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泡”出来的。 每一年的暑假,丛燕青都把学生“留”在学校实验室里,而她自己,也是没有暑假的。甚至很多时候,她都会自己出钱垫出科研经费。她总是这样告诫学生:“一个人要趁着年轻多出成果,不要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了,所有的荣誉和收获,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她笑着说:“在给学生打气的时候,有时也是在说服自己。因为要坐得住‘冷板凳’,还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 “教师是个良心活。”信息学院教师项益鸣说。事后记者了解到,该院的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拥戴“小项”老师,有学生专门在人人网写下“写给项益鸣老师”这篇博客,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你的肯定坚定了我做一个对学生有帮助、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的决心,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一条非常孤独的道路。我渴望在从教生涯里,出现教室的过道里坐满学生、大家踊跃发言的场景,这是我一生的梦想。”在人人网上,记者看到了项益鸣回复学生的一段话。 “为什么会觉得孤独?”项益鸣坦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上花费再多的功夫,也难以量化,现实的冲击会比较大。但教师真心对学生好,他们心里都清楚。作为教师,最根本的,还在于此。” “一直都在苦苦攻读,30岁上下走上工作岗位,一大堆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还要面临社会上的种种诱惑,‘青椒’最初几年会有迷茫、困惑、彷徨等情绪,可以理解,毕竟都是一步步这样走过来的。”丛燕青直言,“这几年尽管感觉到学校对年轻教师关爱及帮扶的力度都在加大,然而仍然需要更多关注‘青椒’们的真实需求。” “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今天,更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浙商大党委书记蒋承勇说,该校积极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多方平台,在浙江省属高校中最早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社会科学联合会青年分会,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出台促进教师国际化的“蓝天计划”,以及鼓励产学研结合的“大地计划”等,使青年教师乐于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学校将继续认真倾听青年教师的心声,重视政策的引领,为青年教师最大化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一些专家同时指出,“青椒”们要摆正心态,做到知行合一、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特别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庆章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迷失方向,而是要坚定‘立德树人’的信念,培养出‘接班人’,而不单单是‘建设者’。” 记者 李平 通讯员 王汝菲 http://www.zjjyb.cn/jyb/zhxw/62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