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热夏日的午后,我们打开了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一楼一扇陈旧的木门,门里:东一口大缸西一条扁担,墙角停着一辆破自行车,旁边还有一堆水泥碎块……让人几乎要怀疑,这到底是筹建中的浙商博物馆的藏品室,还是我们一不小心闯进了“破烂王”的家。
“这几块破木板好扔掉了吧!”
“扔不得,扔不得,这是两岸咖啡第一家店的第一张台面。”
“哇,这么旧的箱子还有啥用?”
“有用,有用,这是康恩贝的第一批蜂箱。”
“这是哪位浙商当年用的?”直到我们小心翼翼地指着地上两箱矿泉水,眼神中充满敬畏。
“这个……是我们平时拿来喝的。”
好吧,一个下午,尽是如此这般的对话。
一屋子破铜烂铁,一屋子故事传奇。
或许你熟知邱继宝起死回生的创业故事,但你见过飞跃集团的第一台缝纫机吗?
或许你了解周晓光挖到第一桶金的所有细节,但你见过她的第一件绣品吗?
或许你看好新能源汽车股票,但你见过中国电动车的“老祖宗”吗?
浙江人,听多了浙商起起落落的故事,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多企业、企业家,早年艰辛的创业之路已被神化,想要客观描述反而变得困难。所以,我们去寻找那些原始的物证,比如印章、执照、合同书,比如照片、模型、电话本……
我们去那个还没有开张的博物馆,翻捡那些积满历史的物件,因为它们承载着原主人的艰辛与奋斗、光荣与梦想。当我们联系这些物品的主人时,有人拒绝接受采访,也有人放下手头的生意,打开门,与我们分享物品背后的故事。
目不识丁的潘阿祥,自创的“象形文字”是他与外界联系沟通特有的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坐拥千万身家的叶文贵,研发电动轿车的激情比李书福、吴建中等“造车牛人”都燃烧得更早;方培林那枚木质财务章,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私人钱庄兴衰史的见证……他们中的多数人创业的发端只是为了改善生存状况,当最初的梦想成长,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成为一群人的共同理想,成为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未来不能拒绝——不是我们奔向它,而是它裹挟着我们呼啸前行。幸而,我们仍有机会让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希望,当讲故事、听故事的人们看到这些文字,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白费。
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神秘象形文字电话本记录创业路
潘阿祥的电话簿,你能看懂吗? 本报记者 杨晓轩 摄 |
这是一本极富传奇色彩的电话本。
上面满是符号、图画和数字,有点像甲骨文,间或有几个简单的汉字。
电话本有些年头了,笔迹歪歪扭扭,旁人很难破译它的神秘代码:
湖州姓杨的领导,他在电话号码旁就画只“羊”,再注个“大”字;织里姓杨的领导,羊的旁边注个“小”字。“烟囱”、“稻穗”、“飞机”、“汽车”和“猪”等图案,分别记录管工业、农业、招商、交通和姓朱的领导,女的号码旁再添根辫子……
电话本的主人叫潘阿祥,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没读过一天书的阿祥自创了这套“象形文字”,用特有的方式和外界联系沟通。
现在,阿祥的电话本有了“升级版”,很多存在手机里(女儿帮存的),一个不知什么品牌的老手机里,翻开来写着法、法1,法2,丁、二……除了他自己,外人看起来还是一头雾水。
阿祥是很多草根浙商的缩影:文化程度不高,白手起家,吃苦敬业。靠20万借款,20年间打造了一个资产20多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阿祥是典型的“励志叔”,激励着他的二代,和更多“企二代”。 【详细报道 》》》】
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13/07/11/019460390.s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