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浙江吹响了‘五水共治’的号角,我们已与金华及兰溪、武义、慈溪、余姚、长兴、余杭、富阳等地进行了对接,目前正在商讨具体合作治污事宜。很多企业也主动找上门来,洽谈治水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孙培德教授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年来学院发挥环境学科优势,联合有着34年治水经验的浙商大附属单位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治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建设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浙江作出了贡献。
治污水:可循环、零排放 “浙江的印染纺织、化工制药、电镀、制革、造纸、蓄铅等行业发达,这些都属于重污染工业,其产生的废水危害最大,是污水治理需首要解决的问题。”孙培德介绍,学院研发出典型难降解工业废水高效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实践,其中,关于印染纺织、造纸、电镀、化工制药等重污染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在省内具有优势,建成了临海东海翔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浙江盛发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宁波江南电镀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衢州金辉电镀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等大型示范项目1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混合污水的达标率也是个难题,原因是其中混有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但城镇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缺乏高效处理混合污水的稳定达标技术,亟待‘提标改造’。”孙培德介绍,该学院原创性研发的城镇污水厂工艺模拟及优化控制技术、污水厂污泥减量与污水同步降解机制及新工艺,建立了“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s”,实现了智能化污水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突破,居国际先进水平。使用生物处理工艺,基于活性污泥模型的优化运行管理软件,能够清晰地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定量检测与分析,对污水厂工艺的环境条件与运行参数进行诊断,从而优化运行工艺,进一步深度处理实现中水回用,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目前,正承担进行“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数十家,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农村污水分散程度较高,因此在治理时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治污技术,否则很难大面积推广使用。为此,该学院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特征,开展相应的适用技术研究,研发低成本的厌氧处理技术和微动力技术,多次被地方政府作为示范工程进行推广,如农村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现代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绿色能源应用综合技术研究与科技示范等。曾受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市定海区环境保护局等委托承担地方农村污水排放和治理的大型项目。
保供水:强化水处理工艺、保障饮用水安全 保障饮用水安全,水源地保护与水质综合改善、处理工艺强化与输配过程水质保持、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缺一不可。近年来我省水环境中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农药、防腐剂、塑料增塑剂等随着生产过程和使用中排放的废水,被转移到江河湖泊中,成为环境激素的主要来源。此外,环境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厂使用的是传统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氨氮、微量有机物等污染物,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 膜分离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是今后饮用水深度处理及安全保障技术的首选之一。近年来,环境学院教授吴礼光及其团队致力于水处理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研究,在高性能纳滤和反渗透复合膜材料设计、新型超滤膜及双极膜材料设计及膜的制备等方面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 该团队还进行膜法饮用水深度处理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采用超滤膜技术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工程化,“通过纳滤膜及其集成技术可以去除水中微量环境激素污染物,还可以在类似化工厂突发泄漏等应急状况下,搭起一道屏障,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吴礼光说。 该团队在杭州萧山第三水厂设计并制造了基于纳滤为核心的饮用水应急处理中试示范装置、设备,用于水源水遭受突发性污染情况下的安全饮用水处理,自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能脱除有机污染物,去除COD效果明显。其产水水质经权威部门采样分析,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指标。 http://www.zjjyb.cn/jyb/yaowen/63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