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博物馆下周二正式开馆

来源:今日早报  发布日期:2013-10-13   字体:

宗庆后创业时骑的三轮车、潘阿祥的象形文字电话簿、南存辉少年做鞋匠时用的补鞋机……
带你走进浙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浙商博物馆下周二正式开馆

  宗庆后创业时骑的三轮车、潘阿祥的象形文字电话簿、南存辉少年做鞋匠时用的补鞋机……

  带你走进浙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酝酿筹备了近两年的浙商博物馆,下周二将正式开馆迎客。首个以浙商为主题的博物馆,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近日,记者到浙商博物馆提前探营,为您先睹为快。

  □本报记者 徐秀雰 文/摄

  经过两年多的搜集整理,浙商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与浙商创业创新相关的实物展品,很多就来自于浙商本人的捐赠。这些物品,记录了他们创业初期白手起家、艰苦打拼的时光。

  看点一:宗庆后创业初期卖汽水冰棍骑的三轮车

  进入一楼场馆正门,要穿过一个长廊,这个长廊被制作成了一道漫画墙,画的都是最知名和最有代表性的浙商,特意没有写上名字的漫画头像,看看你能认出几位?

  欣赏完漫画墙,一辆破旧的老式三轮车映入眼帘。座椅上的皮料已经破败不堪,三轮车身也是锈迹斑斑,这辆不起眼的三轮车,就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43岁创业时所骑的。当年,宗庆后靠骑着这辆三轮车代销文具和汽水、冰棍起步,直到今天拥有800亿元资产,三次登顶中国首富。

  看点二:潘阿祥的象形文字电话本

  博物馆中一本用象形文字记录的电话簿,不禁让人心生好奇,每一个电话号码前都画了几笔图案,代表了什么意思?原来这是浙江振兴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早年用的电话簿。由于潘阿祥儿时家中贫困,从未上过学,也不识字,平时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信息。为了记事方便,他自己发明了一套“象形文字”:手枪代表公安局长,毛竹代表竹乡安吉的领导,铁塔代表电力局领导,一头羊代表姓杨的朋友……就是这本电话簿,伴随他创业十多年,2011年他成为风云浙商获得者。

  看点三:废弃荒郊的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

  除了成功的浙商所留下的物品,场馆中还有一个板块叫做“英雄的背影”,记录了那些曾经走在改革前沿,却并未获得成功的浙商们。其中一辆几乎褪去颜色、外表斑驳的红色的老式轿车外壳最引人瞩目。

  这是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的外壳。1989年秋,温州苍南人叶文贵研发了第一台玻璃钢车身电力样车。这台样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0年底在电动车上装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成功上路,这是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也是当时全球一次充电后跑得最远的混合动力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电动汽车生不逢时,未能实现商品化,在进入浙商博物馆之前,这些记载风云历史的汽车已经在金乡小镇的荒草丛中日晒雨淋将近20年。

  看点四:难得一见的浙商才艺表演

  记者发现,以物品做展示的同时,浙商博物馆也运用了很多现代展馆技术,如隔空翻书,参观者只要挥挥手就可以在大屏幕上翻阅浙商的档案。在一个由很多视频显示器组成的区域里,参观者可以点播浙商的才艺视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演唱《我爱你中国》以及太极拳表演;宗庆后的剪纸表演,传化集团荣誉董事长徐传化的二胡唢呐民乐演奏等等,令人惊讶于精通商业的他们,还有这番绝技。

  众多藏品记录浙商创业创新史

  博物馆传递正能量

  除了以上看点,场馆中处处有故事,宗庆后筹建保灵儿儿童营养食品厂的设想手稿、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捐赠的创业初期用来制作液皂的大土缸、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少年做鞋匠时用过的补鞋机、周晓光早年亲手所绣的工艺品、万事利最早的丝绸织机、《温州一家人》中的原型人物王碎奶的故事,青春宝创始人冯根生当年并不多见的西式结婚照……更有来自海外著名浙商包玉刚、李和声等家族捐来的物品,每一件都传递着浙江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创造社会财富与价值的正能量。

  “浙商博物馆不仅仅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创业一些历史和知识,更是传递一种价值观和正能量,讲述财富背后的酸甜苦辣,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我们不以财富论成败,也不以财富和成败论英雄,最重要的是传承浙商的精神。”

  整个博物馆共四层,记者大略参观了1小时,意犹未尽。据了解,浙商博物馆已征集各类实物资料1000多件,即将开馆的浙商博物馆分为12个功能区块,届时参观者可以根据每个区块的不同主题,细细品味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浙商博物馆由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工商联、省经合办、省侨联、省社科联、浙报集团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浙江工商大学主办筹建,记者获悉,开馆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和第二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也专门发来了贺词。

http://jrzb.zjol.com.cn/html/2013-10/13/content_2363011.htm?div=-1?s=00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