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助推产业发展
——记浙商大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目前,浙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其中的问题之一不是高质量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因为高质量产品的销售需要强有力的品牌和高端渠道支撑。”最近,浙江工商大学牵头组建的省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正处于公示阶段,中心主任、副校长李金昌说,中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改造浙江传统流通业,培育新型组织和流通业态,助力浙江实现从“流通大省”向“流通强省”转变。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以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现代商贸中心和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为基础平台,以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省商务厅和阿里巴巴、浙江物产集团等为主要合作单位,形成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
该中心先后与商务部协同开展我国商贸流通领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完成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商贸功能区评价规范等项目;与中国社会科学财经战略研究院共建“商贸企业与培训中心”;为舟山普陀提供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方案,等等。
而“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是浙商大在食品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中心围绕当前急需解决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为食品制造业生产安全食品提供支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活得舒心’。”该中心负责人饶平凡教授说,中心组建了一批占浙江食品产业40%以上产值的核心品牌企业联合创新体,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美国莫内尔化学感官中心、浙江大学、娃哈哈、贝因美等展开协同攻关。中心先后研发了10多种快速检测食品致病微生物的免疫传感器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全国工商、药监、畜牧、农业、大型超市和企业;创新开发了智舌、智鼻系统,特别适用于食品真伪等方面的检测,智舌系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是世界上第三家可产业化的智能电子舌系统。
浙商大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该校统计科学统计指数研究团队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由国家商务部立项并负责对外发布,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世界小商品领域的“道琼斯指数”,把我国专业批发市场引入了“指数时代”。之后,又相继研发了“中国绍兴纺织指数”、“中国北京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上海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杭州四季青·中国女装指数”等一系列指数,成为统计学在我国经济领域应用的典范。
据浙商大水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志远介绍,作为浙江省唯一水产品加工专业研究机构,该所解决了养殖大黄鱼脱脂、去腥及低温干燥技术、低值鱼类复合鱼糜加工技术、醉鱼干工业化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脱脂大黄鱼、醉鱼干、复合鱼糜制品等系列水产食品,并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其中,出口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已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发成功100余种出口超市海洋食品,创汇6000多万美元;海洋低值鱼类复合鱼糜制品加工关键技术运用于浙江两家企业,近3年来,新增净利润总额近6000万元;其合作示范企业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外婆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养殖大黄鱼加工企业和淡水鱼加工企业。
为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聚集,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浙商大实施了“大地计划”。该计划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人员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等保留不变并适当上浮。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该校通过开设创业实验班、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园、聘请实务界精英协同培养人才、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等加强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校要继续通过各种创新载体的建设,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有机融入产业层面,充分发挥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浙商大党委书记蒋承勇如是说。
http://www.zjjyb.cn/jyb/zhxw/4038.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