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孔令泉 □王汝菲
11月5日,中国四大法学泰斗——民法学江平、诉讼法陈光中、刑法学高铭暄、行政法应松年走进浙江工商大学,接过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浙江省法学会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会长陈寿灿的聘书,担任浙籍法学家研究会荣誉会长。
浙籍法学研究会去年9月成立,旨在研究浙籍法学法律名家思想以及法治文化中的“浙江现象”。江平、陈光中、高铭暄、应松年等平均年龄82岁。除了江平,浙江永嘉籍的陈光中、浙江玉环籍的高铭暄、浙江宁波籍的应松年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在浙江家乡度过的。
白发稀疏、靠假肢行走的江平动情地说:“虽然我一直都在外地,但是我的父母是宁波籍,家里生活也一直按宁波的习俗。而且1988年至1993年,我被选为浙江籍的全国人大代表,我的活动也是在浙江代表团里。整天和宁波老乡在一起,也受到了宁波话和宁波文化的熏陶,所以我对宁波是很有感情的,对浙江也是很有感情的。”
这次江平和陈光中、高铭暄、应松年四人首次相聚在家乡,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当天召开的钱江法治高层论坛暨浙籍法学会研究会2013年年会上作主题报告。
面对100多名来自浙江省政法系统及大专院校的法学法律界精英和浙江工商大学师生,“四大泰斗”在各自领域里小试牛刀。
虽然会议安排了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谭世贵、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梁上上对“四大泰斗”主题报告作点评,但这两位中青年学者言语中满是敬重和感谢。“我们都是读这四位大师的书长大的。我更看作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享受一场学术的盛宴。”谭世贵激动地说。
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党组书记朱贤良称赞以这“四大泰斗”为代表的“法学浙军”,一直在中国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大道上领跑,浙江省法学法律人才的不断涌现,为浙江省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朱贤良说,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作为联系全国浙籍法学家的重要平台,要深入挖掘“法学浙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全面总结浙籍法学家的法治思想和精神内涵,并自觉将它转化为工作动力,为浙江的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法律支撑和决策参考。同时也希望浙籍法学法律人要以这些前辈为楷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参与实践,贡献智慧,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大成绩。
与会者还就浙籍法学家与法治理想、法治文化、反腐倡廉、法学教育进行了研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