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招录政策微调,使不少大学生选择用各种资格证书为求职增加法码——
考证 多多益善还是考有所“择”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出台新规:“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这意味着明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不能考公务员了。
“公务员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就业的一条路,可现在不招应届生的政策一出,让我们少了一种选择。”这一政策的出台,让诸多准备报名参加“国考”、“省考”的大学生在就业规划上“失去了方向”,不少人患上了“证书依赖症”。专家建议,大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选择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成功就业增添一份胜算本是一件好事,但要理性对待,切不可盲目跟风。
“公考”政策微调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
“‘公考’政策的变化其实挺让我为难的,我不想考研,又不能马上考公务员,那么毕业时就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浙江财经学院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胡云澜向记者坦言。
有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国家调整了录用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条件,不仅大大提高了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家公务员的难度,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财经、政法等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公考”曾是他们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现在不得不放弃考公务员的念头,而选择直接就业。
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近3年来,该校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税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有230人,2010年参加“国考”的应届毕业生达850人。一份调查显示,该校财政系76%的学生认为,“公考”政策的微调给自己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影响。
该校财政系大二学生陈珍素表示:“既然无望参加‘公考’,那就只能多考几个证书了,毕业时找工作也可以多条路,选择面大一些,就业也相对容易些,况且现在很多企业还是蛮看重证书的。”
“考证热”只为拓宽就业渠道
在浙江财经学院,开学才两三周,就出现了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盛况,其中很多都是准备考证的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才刚揭晓,学生们又急忙准备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英语中级口译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四级过了没?”、“证券准备得怎么样了?”、“会计书看了几本了?”等一时成为大学生之间的热门问候语。
如今,“考证热”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千考万考,大学生究竟为的是什么?对此,浙江财经学院在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72.1%的学生认为考取多本证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只有17.1%的学生认为获取证书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和提升”。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从大一起便开始关注各类证书考试,认为证书是重要的竞争资源,应当早准备早考取。
以前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泡”在图书馆里“拼命”,而如今“埋头苦干”的却有不少大一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们纷纷未雨绸缪。浙江财经学院行政管理系的3名大一学生告诉记者:“其实我们的专业更适合考公务员,但现在社会对口就业机会很渺茫,所以我们选择尽早为自己打算,多考点证,在就业时多些竞争资本。”
盲目考证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应该考取的证书在3到5本左右,也有不少学生觉得应该考取5本以上的证书。此外,大家认为需要考取的证书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面对众多的证书选择和考试压力,大学生是否会因为花费额外的精力而荒废专业课程?
“考证并不是多多益善,得根据自身需要,考取跟就业方向紧密结合的几本证书即可,这样既不会耽误学业,也不会没时间准备考证。”浙江财经学院大三学生楼汇怡认为,“如果盲目跟风考证,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高伟庆也表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理性考证。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文凭时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底气”应该是“健康、人品和能力”。“考证”只是作为发展自身的一个方面,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其中。就业需要全方位的准备,人际关系、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这个社会立足所必需的。大学生考证,不能随波逐流,盲从无序,要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考有所“择”,考有所“值”。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晓卫认为,从表面上看,公务员考录政策微调似乎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但从深层次看,这其实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中央和省级机关不招应届毕业生是为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为了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应该顺势而为,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真心想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可以一毕业就去做社区工作者,或者去农村做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积累了对社情、民情的了解,两年后再考公务员,这样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更大。”
针对校园的“考证热”,朱晓卫认为,目前不少大学生在考证时比较盲目,在就业压力下一些学生容易有焦虑情绪,看着其他同学有驾照、口译证书等就着急,也要求自己去考一个,其实毕业时发现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当务之急是,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去考取相应的证书,这样在就业时才会有针对性,成功率就会越高。学生盲目考取很多无用的证书,不仅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其实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