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痛苦折磨并不代表着体验幸福
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专家论坛在杭召开
有望不久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不久以后的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许就不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一个章节,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这是记者从今天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的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发展专家论坛获悉的。
4 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发展专家论坛在杭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二百余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齐聚浙江工商大学,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徐建国主任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有关心理疾病的常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疾病预防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获得心理支持的能力;为有心理困扰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缓解心灵痛苦,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自我成长的能力;为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或将他们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接受治疗,旨在帮助他们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对校园内出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和转介,对自杀等危机事件进行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
新时期高等教育挑战重重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徐建国主任表示,美国高校20世纪40年代开始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本始于50年代,而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甚至更有说法认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始于1991年的学习障碍研究。短短20年的发展期,恰恰赶上了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技术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冲击,都要求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把握时代特征,针对具体问题加以逐一逐步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有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为先就是在培养、教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理想教育、品德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整合调动一切教育资源施教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和环节,体现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上,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上,既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又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
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情感
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率队开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研究,在2010年至2011年间,问卷调查了全国300多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调查显示出一些特性:
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比较严重的和一般的各占40%;68.1%的受访者表明,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积累,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是恋爱感情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占55.1%、接下来是心理疾病问题、学习问题等。
而对这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队伍的调查也显示,她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认同度只是一般,显得自信心不足,对于所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当务之急,呼声最高的是“培养专业队伍”,其次是“加强普及工作”和“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积极出发 幸福人生
孟万金,著名的心理教育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社长,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创始人和倡导者。
孟教授以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为什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线索,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时代背景、文化根基、核心观念、主要内容、操作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阐述。
孟万金教授建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陈国利)
http://www.zjjyzx.com/BBs/201104/348299-0.s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