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雨话沧桑 枝茂硕果桃李春
浙江工商大学喜迎百年华诞
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由绅士郑在常等人筹资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所学堂伴随着我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不断成长。历经12次迁址,16次更名,从一所旧式中等商业学堂到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精神薪火相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
1980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1980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还拥有留学生招生权。
薪火传承,矢志不移。历代商大人高举着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大旗,团结一致,奋力追求,开拓创新,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迎来了她辉煌的百年华诞。
今天的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的现代化多科性大学。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下设23个学院和50多个研究机构。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5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334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25900余人。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说:“历代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心血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浙江工商大学。以百年校庆为新的历史起点,浙江工商大学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凝炼好学科方向、汇聚好学科队伍、构筑好学科基地,全面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为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现代化建设服务。”
拓思路新理念,培育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必须有所创新。这是浙江工商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力(经验)教育和精神教育,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学校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严格质量监控,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的子女战略,是浙江工商大学学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学校在关心关爱学生的同时,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系列从严治学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随着新生录取通知书同时邮寄去英语教材,要求新生利用暑假进行自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大学生活并不是传说中的“娱乐的天堂”;抓要求大一大二学生必须参加晨读、晚自习;自2001年开始推行“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启动 “抓考研,促学风”工程,鼓励学生考研和考公务员,实行 “优秀学生自由听课制管理办法”、“课程辅修管理办法”、“双专业、双学位实施方案”等制度,优化学生培养方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在学校的热情关爱与严格要求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商大学子着力提升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自己脱颖而出反哺母校,以卓越的成绩回报母校。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3个班级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专业英语一次性通过率一直居全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
通过开放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组织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通过拓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邀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任导师,共同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学校不断加大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尤其是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浙江工商大学团体总分列全省第一,全国并列第二位,喜获“优胜杯”;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商大学子再创佳绩,取得一金二银。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高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时报金犊奖广告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中,浙商大学子都有不俗的表现。更有像财会学院丁琴丽因为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走出校门前就直接被认定为高级会计师职称,列入国家会计人才库。
从2010年开始,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从2011届毕业生起开始正式实行。凡符合5种情况的科研作品均可提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申请: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学生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
在研究生培养上,浙江工商大学严把招生入口关、能力培养关、毕业出口关,以创新促质量,不断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高层次科研,激发创新潜能。通过搭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平台,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多项举措的共同实施下,学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初显成效。“中国小商品城统计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被立项为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年年有多项研究生项目入围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组队的创新创业项目“浙江智舌科技有限公司”获全国挑战杯金奖,等等。
重学科强师资,打造人才高地
积淀百年经典的浙江工商大学,形成了集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树立“大商科”学科背景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调整专业结构。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完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科研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培育了“包容、民主、严谨、创新”的大学文化精神,把浙江工商大学建设成为了充满生机的和谐校园。
学科发展是现化化大学建设的生命线。改革发展中,浙江工商大学一以贯之地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强化品牌意识,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学科建设实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总体布局、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加强文、史、哲、理等学科的建设,丰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内涵;加大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积极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努力形成若干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学科群;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增强学科建设活力。同时,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学科带头人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形成结构合理、方向明确、稳定高效的学科团队,鼓励学科组织建设,建立“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方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浙江工商大学多项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建设了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重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文科实验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师资是前提。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70余人,博士生导师46人,高级职称845人,拥有4名兼职院士,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浙江省功勋教师、省级教学名师、钱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在人才强校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加大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省特级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钱江学者等高层次拔尖人才和海外博士、教授和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紧缺专业的人才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名誉教授以及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教师出国学习进修的“蓝天计划”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大地计划”。鼓励教职工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输血与造血并举,不仅以良好的硬件条件吸引人才,更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营造科研氛围等软环境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汇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高水平优秀人才,带来了与国际接轨的育才理念和前沿科技,高水平师资为高水平学生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彰特色高平台,构筑学科基地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学校确立了“强化基础研究,注重原创研究,推进应用研究,突出特色研究”的科研指导思想,通过不断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相适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校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学校现有研究机构50余个,包括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省级行业创新平台等。
通过构筑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创新的整体实力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各项管理、考核、激励制度的修订完善,培育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科研人才为骨干的紧密型科研团队,进一步凝聚方向、发挥合力,培育大项目、大成果,促进高层次、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迅猛增加,2010年科研经费达到1.7亿元。科研成果“百花齐放”。
在“为政府当好参谋,为企业提供智慧,为社会传播思想,为学校创造价值”思想的导向下,浙江工商大学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部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科研工作的推进始终紧随区域发展的脉动,瞄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课题,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为现实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促进学校科技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推出针对处于复苏关键时刻的浙商群体的公益服务活动:“浙商再起跑:一块钱全身体检”,得到浙商热烈响应。统计与数学学院创新团队推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中国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指数等6个行业指数设计被称为专业市场的“天气预报”; 环境与工程学院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技术团队选择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农村河道水环境作为研究突破口,系列开发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农村环保技术,推动了我省乃至我国农村环保技术的发展,行业专家称“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着重大推进作用”。
在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积极寻求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浙江工商大学也早已有所准备,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已经形成了在行业指数分析、水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文化创意设计、政府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市场、浙商和商贸研究等领域的领先性研究成果,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展示了学校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引领创新的优势和实力。仅2010年,学校有125项科研成果被厅级以上党委、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或应用,其中1项成果被国务院法制办采纳;同时还承担了“十二五”时期浙江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工作。
100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100年励精图治,追求卓越。浙江工商大学人,将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凝聚力量,团结一致,奋力追求,开拓创新,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迎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百年。
http://www.zjjyzx.com/BBs/201104/348553-0.s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