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色香味 是福还是祸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1-04-29   字体:

 
  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最近,各地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刺痛着每个人的神经。
  科技是把“双刃剑”。食品科学技术尤其是食品加工技术,支撑起了整个现代食品工业,让我们享用到了无数色香味十足的美味食物。但也许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复杂的音乐会产生放荡,而复杂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则会导致疾病。今天,人造色香味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美味,却也带来了更深的烦恼。

  色素迷人眼

  一个连一丝玉米粉都没有的馒头,经过柠檬黄色素的染色加工后,就成了金黄诱人的玉米馒头。发生在上海、温州等地的这一幕,给色素再次添上了一次“犯罪记录”。
  这已不是色素的第一次“犯罪”了。2005年,因为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色素,英国上演了一场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行动,各大超市和商店紧急撤下数百万件食品。此后,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连“亨氏”、“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知名品牌的产品也先后被查出含有苏丹红色素。
  一时间,色素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但其实,色素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于那些不合理使用它们的人。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楼明副教授说,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用天然色素着色,比如利用红曲色素来制作红酒等。
  与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天然色素相比,人工色素颜色更加鲜艳,使用方便,保质期长,成本低廉。但它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它主要是通过化工原料合成而来,如果经常使用、过量使用,容易诱发中毒甚至癌症,对人体有害。
  正因为此,世界各国对人工色素的用量和使用范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并禁止在大米、面粉等主食中添加合成色素,但仍然时不时有一些无良商家为了牟利,肆意添加人工色素。苏丹红事件,就是不法商人用玉米皮冒充辣椒面,以工业染料苏丹红染色。柠檬黄原本也是一种仅限于冷冻饮品、配制酒、糖果等使用的着色剂,但有些商家为追求食品的色泽,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在其他食品中频繁过量使用。

  神奇一滴香

  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过去,一锅老汤,需要老鸡、老鸭、大骨头炖煮三四天的时间,现在只要在清水煮沸的时候滴上 “一滴香”,只需一滴,整锅清水就比真汤还要香,开饭店的没有几家不用它。
  咸味香精是香精的一种。人类所合成的第一种香精是香兰素,它是由德国的M·哈尔曼博士与G·泰曼博士于1874年合成成功的。和天然香料相比,合成香精挥发度小,留香悠久,加上价格低廉,因而很快风靡世界。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香精大多是一种化工合成物质,如果长期过量食用,即使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对人体肝脏等器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世界各国严格规定了香精的用量和范围,但厂商为了利润,为了香气诱人,何曾顾及这么多?非法生产、随意添加,甚至在大米中违法添加香精,冒充香米。对于公众而言,舌头想要品尝更香的美味,肝脏就得承受更重的负担。

  疯狂调味品

  南京市场“牛肉膏”4月疯卖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了这个牛肉膏,不是牛肉也能煮出牛肉味来,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纷纷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
  牛肉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褐色的膏状物,是一种复合调味品。这个调味品好歹还有点牛肉在里面,有的牛肉膏干脆直接用化工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混合而成,根本没有一丁点牛肉。
  据报道,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让50斤猪肉变成“牛肉”。如果一次腌制50斤猪肉冒充牛肉,可直接省下近千元成本。
  不仅仅是牛肉膏,事实上,在今天,调味品的滥用已是触目惊心。在商家的货架上,各类调味品应有尽有。在饭店吃饭,厨师如果不放大把大把的调味品,甚至不会做菜。
  而用得最多的调味品,自然是味精。为人类合成的第一种人工调味品,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只是能够让菜肴吃上去味道更鲜。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员池田菊苗发明了味精,此后迅速风靡全球。但对于味精的使用,曾有专家将其列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本报记者 肖国强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