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浙商大:突出商科日益新 积淀百年绘华章
姜辛、陈国利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她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战火硝烟到改革开放,她见证了我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今天,浙江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浙商大),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
一百年沧桑变幻,一百年春华秋实。
1911年,绅士郑在常等人筹资创办了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这是浙商大的前身,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
100年间,浙商大历经12次迁址,16次更名,但一个“商”字始终未变。百年校庆前夕,学校重新启用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校歌,开头两句便是:“国家当富强,始基端在商 ”——商科,是浙商大百年办学一以贯之的特色。
立足商科,培养新一代商海精英
早在办学之初,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就有“以授商业所必须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商业”的宗旨。1920年,时任校长李涵真在《学校将来发展之计划》中写道:“高等商业学校之本旨在养成商人有必要之判断力……已故应予四围之情势,不得不注重实用的实务之技术,而辅以运用其技术之学识为教育之目的者也。”
回望百年历程,前瞻风云“浙商”,积淀百年的浙商大,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树立“大商科”学科背景的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培育了如华润零售首席执行官洪杰、第六空间家居集团董事长邢积国、博客网创始人胡之光等一批“浙商”代表人物。
在近日举行的“百年商大,世纪浙商”论坛上,校长张仁寿提到了三位著名校友:章乃器、骆耕漠和谢宏。也许与“七君子”章乃器、大学者骆耕漠比起来,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宏显得十分年轻,但一个“商”字,却把他与浙商大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说:“‘浙’是我们的兴校之源,我们源于浙江,还要立足浙江、扎根浙江,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浙江经济建设服务;‘商’是我们的强校之宝,我们要大力弘扬商科特色,将商科做大做强;‘大’是指大学精神的宏大和办学目标的高远,我们要以浙商的创业创新精神,培养新一代商海精英。”
兼容并包,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大学
从杭州到金华,再到丽水,从西湖到碧湖,再到钱塘江畔,浙商大从一所旧式中等商业学堂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
1980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1980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还拥有留学生招生权。
在历史沿革中,除一以贯之地加强“大商科”建设外,浙商大还有意识地强化品牌意识,挖掘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学科建设实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总体布局。
如今浙商大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下设23个和学院和50余个研究机构,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334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25900余人。
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浙商大多项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建设了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重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文科实验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再攀高峰,为浙江现代化建设服务
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一样,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职责所在。
通过构筑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浙商大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的整体实力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2004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科研成果“百花齐放”。
经过多年积累,浙商大已经形成行业指数分析、水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文化创意设计、政府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市场、浙商和商贸研究等领域的领先性研究成果,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在浙江政府寻求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浙商大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2010年,该校有125项科研成果被厅级以上党委、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或应用,其中1项成果被国务院法制办采纳。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说:“历代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心血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浙商大。以百年校庆为新的历史起点,浙商大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凝炼好学科方向、汇聚好学科队伍、构筑好学科基地,全面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为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现代化建设服务。”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