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8月2日讯 暑期实践献爱心,只为盖公章?眼下,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近日,一些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却向记者抱怨,不少学生来去匆匆,敷衍了事,只为盖公章交差,老人们也为应付这类走过场的活动而疲惫不堪。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和睦路的一家福利院,正好赶上一批中学生前来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他们一行10人,说说笑笑,记者问他们“准备做些什么?”学生们摇摇头。“可能聊聊天吧。”有人小声地说。 学生们走进杨奶奶的房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立刻显得拥挤。杨奶奶正在看报,看到那么多人,她皱了皱眉头,大家都有些尴尬。“我们给奶奶读报吧。”领头的一个女生说道,一会儿就有人走过去为老人读报,说话的那个女生则拿出相机,对着杨奶奶按了几下快门。前后不到10分钟,这些中学生就拿着盖好公章的暑期社会实践表走了。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那么多孩子来看我,我还挺高兴的,后来发现,他们来了马上就走。”最夸张的一次,杨奶奶一天内“被献爱心”3次,连睡午觉的习惯也被打破,根本没法休息。 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吴心悦告诉记者:“福利院老人也就50多个,很多学生过来都是聊天,老人不高兴,对我们也是一种工作负担。”为此,第二社会福利院已作出规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提前预约,并按照老人的作息时间来安排。 暑期实践到底该做些什么?不少学生对此很是迷茫。 假期刚开始,在杭州某高校读大一的陈洁心里就有一个疙瘩:学校要求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还要让实践单位盖章填表格,她不知道该找什么单位,自己能做什么,别人会不会接受她。 “我们到时候就去福利院吧,那边盖章比较容易,又不用做什么事情。”陈洁的室友王莹莹是杭州人,从中学开始,她就是如此“运作”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扫地、擦玻璃、浇花……陈洁在福利院做完这些规定动作,顺理成章地拿到了盖着公章的表格,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这样做,岂不是完全的形式主义?” 其实,陈洁的苦恼并不是个例。不少大中学生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苦于无门,而许多单位对于这样的实习生,也是敷衍了事,于是他们只能到福利院献爱心,走过场。 教育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不应该回避责任,老师应该像文化课一样认真对待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做好规划统筹工作。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志愿者已经连续7年赴庆元山区支教。“如果没有学校老师的指导,我们不可能走得那么远,那么好。”志愿者朱菁雷说。 从2005年单纯的教学到2006年开始的下乡调研,从2007年的节能先锋到2008年的文艺下乡与真情八送,从2009年的国学下乡到2010年的回访,学校老师每年都会让学生提出一年的帮扶重点,再加以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遭遇的问题,都有老师的专门辅导,所以大家感觉踏实,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不过,某高校辅导员告诉记者:“现在有一种现象要引起警惕,那就是学校只对一些暑期社会实践的奖项评比感兴趣。每个院系都要组织一两个小组,专攻评奖项目。至于其他学生个人的社会实践,学校基本不重视。”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