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创先争优、实践成才”为主题,按照点面结合、逐层铺开的原则,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认真部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与服务转型升级相结合、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要求所有实践团队、实践个人从基层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贯彻“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原则,确保所有实践项目都是基层迫切需要、学生力所能及的“有用功”,确保创先争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
通过教师党员指导实践、学生党员组织实践、入党积极分子带领普通同学参与实践的实践模式,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累计动员学生党员、团员青年1.5万人次,组建了9支省级重点团队、20支校级重点团队和165支院级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160余名教师党员作为指导教师带队实践,有500余名学生党员作为骨干力量策划实施实践活动。
二、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以纪念建党90周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契机,紧密围绕党史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和科教支农等热点问题,确定了六项重点实践内容,集中组织师生党员在实践中创先争优。
一是“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服务团。组建公共管理学院“红迹青春”实践团、统计与数学学院“90印迹”实践团、金融学院“追寻光辉足迹”实践团等9支校级团队,走进革命老区、寻访奋斗青春,引导广大青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二是“十二五”规划宣讲考察团。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通过调研考察国情、了解民情,向基层群众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目标和举措。工商管理学院赴正泰集团开展“双强争先”活动调研、杭州商学院赴义乌等地开展“新浙商培养与十二五规划”调研活动、金融学院赴台州开展“探索村镇银行发展”调研活动。三是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服务团。组建4支省级团队分别前往上城区、淳安县、桐庐县和缙云县,开展“流动少年宫”青少年安全防护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文体活动和爱心捐赠活动。四是科技支农服务团。重点发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的作用,根据乡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组织举办食品安全宣讲、环保知识宣传、网络信息服务等活动,解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实际难题。五是文化宣传服务团。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送越剧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红歌”进社区、送“法”进社区等形式,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六是“带课题下乡”实践团。鼓励学院依托自身优势学科,积极拓展与对口厅局单位的联系,着重围绕“发挥专业特色、服务转型升级”,广泛动员本专业学生,积极开展课题调研和社会调查,把学生课外科技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继续巩固、完善“带课题下乡”实践模式。今年课题申报总数138项,其中依托地厅级以上的教师课题26项,发放课题调研的问卷共计5万余份,召开由教师主持的课题研讨会100余次,编印社会实践论文集50册。
三、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学校积极探索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方式和途径,努力构建全员化参与、课程化设计、项目化运作、基地化管理、社会化动员的机制。
一是全员化参与。学校依托校、院、系、班四个层次的共青团组织,实施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成立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校各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都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获取相应的实践学分。二是课程化设计。按照实践课程规律,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考核办法》,设立实践学分、规定实践学时,纳入培养计划、配备指导老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分认定和课程考核标准,着力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三是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项目采用立项招标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按照设定选题、公开招标、自主申报、集中评审的流程运作,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社会实践团队可以获得校级或院级立项,立项后的实践团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四是基地化管理。学校整合各方资源,主动与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和空间。五是社会化动员。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结合基层的实际需求,做好校地、校企需求对接,确保实践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把校内与校外资源有效地整合在同一个实践项目中,使社会实践成为创先争优的重要渠道。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