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孔不在一时,弘儒重在长远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日期:2011-09-27   字体:

9月28日,孔子诞辰2562周年,各地又将掀起一股孔子热、国学热。明天上午9点38分,2011杭州祭孔大典将会在杭州孔庙准时举行,届时本报将作微博直播、视频录播。

  9月19日,本报发起了一场“微穿越”,邀请读者给孔夫子写一封信,说说自己对教育的感言,截至昨天本报在新浪官方微博和钱报网论坛“代收”给孔子的微信近300封。

  这是一场关于教育与道德的大讨论,扶老奶奶过马路、虎妈育儿大法、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这些热点话题都被大家搬来请教老夫子。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觉得给孔子写一封信的活动很有意义,“作为孔子的后人,我不想评价网友的问题,正所谓和而不同,这些问题让大家争论总会胜过一家之言,孔夫子如果在世也会乐意看到这样的讨论氛围。”

学生装作视而不见让老师心寒

  @高万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10年前我做老师的时候,学生上下课和我讨论得很热烈,在私下里见到我,也是毕恭毕敬地对我说老师好,而现在的学生在校园里看到我都可以装作视而不见,这让做老师的在心寒之余,越来越怀念二十年前的师生关系。

  说心里话,其实我很想和学生一起聊天,但是现在日渐淡漠的师生关系让我这样的老教师有点无所适从。在传统教育中,尊师重教是起码的礼仪道德,但是如今太过功利的教育环境,让“先成人,后成才”成了一句口号,在很多孩子、家长甚至老师的眼里,成功的标志是满分、名校……就连尊敬师长这些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完全被忽略了,这只能说是一种悲剧。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都坚持道德教育,希望他学会谦让、友好、协作。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孔子的教学思想太久远了,甚至觉得孔孟之道过时了。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重礼仪、道德,而现代人强调的是技术职业能力,太过于功利。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敬孔不在一时,弘儒重在长远。今天我们学孔子,就是想让太过功利的社会和教育回归纯净。

为什么教育会成为一种负担

  @西窗:《论语·阳货》第二十章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关于孔子不愿接见孺悲,朱熹注曰:“孺悲,鲁人,尝学《士丧礼》于孔子。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而又使知其非疾,以警教之也。”并引程子的话说:“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程子引孟子之言见《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试问孔夫子,在这个时代,你还敢运用“不教而教”的方法来教育当今的“孺悲”者吗?

  @范阳凯:孔老夫子:您好,针对于为何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会有学子在高考的压力下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何现在的学术界越来越肮脏,您的因材施教到哪里去了,我真心希望您能够回来向我们解答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了?

  @叶小蝶恋旧:孔子先生,我们小时候背三字经,背“忠孝礼义贤”,长大后却发现有很多世界并不如我们想象得美好,现世充斥着竞争、生存、成功学……我们该如何寻回小时候的期望?

  @哇噻Koomle:孔老先生,我觉得现在的义务教育,所有人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比的是成绩,忽视其他的所有特质。正是那九年,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时间段,但是那九年我们被放进相同的模子中被复制。等到大学了,我们开始找回真我,脚步却迈得那么不自信。你怎么看呢?

  @Dandy是花心的意思:孔老啊,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我们,都把教育当做一种负担呢?如何才能做到让学习成为习惯、成为享受呢?

  本报记者 冯潇颖 通讯员 严晓蝶 曾杨希

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1-09/27/content_1107995.htm?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