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一直是浙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浙江省,占企业数量99.9%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省80%的GDP,解决了90%的人员就业,税收和出口60%以上也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的。
但是,2011年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大考之年,随着2010年以来银根收紧,浙江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日渐突出。11月21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消息,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支出639.2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利息支出581.5亿元,同比增长35.97%,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8.6、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达9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工业企业资金成本压力更为明显。
中小微企业遇到了包括融资难在内的许多问题,困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困局又应该如何去解决?近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手》栏目组来到杭州,财经作家吴晓波、温州市打火机协会会长黄发静、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院长郑勇军、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财经评论员易鹏等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就此展开了现场激辩。节目将于今天21:55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播出。
记者 胡轶笛
中小微企业困局是内因还是外因
吴晓波:外部大环境的改变是导致中小微企业困局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有四个方面的外部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各种成本的上升,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内需的萎缩,第三个原因是信贷紧缩;第四个原因是人民币汇率被动上升。
郑勇军:从2005年开始,浙江中小微企业的效益已经排在全国的倒数第九,也就是说即使外部环境没有变差,浙江也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局。因为浙江省的中小微企业已经到非要转型升级不可的地步了,只有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才能转型升级。
企业应该如何理解转型升级
黄发静:升级大家都理解的,肯定是产业升级。但做企业不是那么好转型的。现在,在经济领域总是提一些战略性的口号,比如转型升级,而我们企业家理解的转型,要不就转行,要不就从东部转到西部去,要么打火机、服装不做了,大家都来做LED,都来做光伏产业,难道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方向吗?
易鹏:小微企业做大以后,它的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自然会整合其他小微企业,但不要担心,一个做大了,有新的小微企业出现。出现IT企业以后,有与IT企业配套的,出现了云计算企业,会出现与云计算企业配套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永远是长江之水源源不断。
摆脱困局该靠自救还是他救
吴晓波:中小微企业从来没有说,我出事了就向政府去撒娇,希望政府救我。中小微企业要的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公平。
黄发静:中小微企业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进行一些帮助支持它们,也许会大量死亡,希望政府能够使我们中小微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待遇,包括银行的信贷,这是一个基础。
杨轶清:现阶段很多的中小微企业,从自身来说,无论是产业层次、管理水平,还是思想理念、价值观,都遇到了障碍,都需要突破。救急,政府是需要出手的,但根本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易鹏: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靠自救。企业自救要靠市场的力量。只有市场才是企业生存的空间和基础。
彭真怀:中小微企业困局是因为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必须靠政府出台非常坚实的政策:做好融资方面的加法,解决小微企业当务之急所需的资金;做好税收方面的减法,减少各种各样的税。如果这种加减法做不好,小微企业怎么能走出困境呢?
中小微企业未来如何应对
郑勇军:提升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最重要。
吴晓波:现金为王,以静制动,在当前恶劣的环境下活命最重要。
杨轶清:拎着鞋、光着脚。既要发扬当年的创业精神,同时利用好当前积累的基础。
易鹏:游向海洋。第一是抱团取暖,共同游向海洋。第二是海内、海外两个市场要用好。第三是浙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浙江中小微企业要把握机会。
彭真怀:在浙江设立小微企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实施“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和“民间投资36条”,为全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国性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