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 新青年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1-11-30   字体:

本报主题活动引发共鸣  大家都来 新青年

  本报杭州11月29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张东

  “一闪念间的善举,却是平凡中蕴藏的大爱,我们的身边原来有那么多勇于助人、乐于助人的新青年。”这几天,本报与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起的“新青年的价值观”主题活动(见本报11月28日13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大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纷纷来电推荐他们身边的新青年,讲述他们的感悟。

  浙江工商大学的王世果在看了本报的《点滴爱心汇成温暖海洋》后表示,读了这些身边的大学生助人为乐的故事,心里很温暖、很感动,“只要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善举还是很多的,社会并没有我们有时想象的那么冷漠。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去帮助他人。一点点小爱,最后会汇成社会的大爱。”他还向本报编辑部推荐了他眼里的新青年——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曹秋芳,她一直带着瘫痪的母亲一起上大学,“她的孝心感天动地”。

  “如此多的鲜活事例,再次证明好人从来都是大多数,人情从不曾冷漠,只是少数被夸大的个案让好人失去了‘站出来’的勇气。”做了多年辅导员的石平致电本报编辑部,他认为,“新青年的价值观”主题活动很有意义,“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大力宣传这些道德榜样,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我为媒体能发起这样的主题活动叫好!”

  杭州师范大学宋柯敏同学来信告诉我们,前不久,杭师大法学院大二学生林娜在路上看到两个歹徒抢下张女士的手提包后,以文弱之身抓了一个强悍的歹徒,追回财物价值一万多元。张阿姨还给学校寄来了感谢信:“是什么力量使她巾帼不让须眉,挺身而出,她的见义勇为之举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只有19岁的小姑娘与生俱来的爱心和因爱而产生的勇敢。”

  短短两天,本报编辑部已经征集到了几十例我们身边各种类型的新青年——

  有人爆料,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的宋丽霞,大学四年一边养家一边帮父母求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四女生徐瑶,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

  有人来信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中有一对“阳光兄弟”,一位是从小患先天性脆骨的翁建光,一位是从高中开始就背着他上学放学的李阳。

  有人告诉我们,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的陆骁瞒着家人捐献骨髓,成为我省第54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温州医学院的大三学生郑科科,是温州市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

  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本报将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一一走近他们,为读者解读新青年的心灵密码,让我们大家一起@新青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榜样如一泓清泉,涤净心灵深处的黑暗;如一盏灯塔,照亮拼搏前进的航向。尤其是那些每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榜样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能很好地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效果。”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建国教授认为,在青年大学生中大力弘扬“新青年的价值观”,顺应了时代对新青年的精神需要。“我们要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公正的道德评价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就离不开每个公民,特别是作为社会希望的当代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的正确判断和选择。倡导责任、拒绝冷漠、勇于担当,应该成为大学校园中最亮的色彩。”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1-11/30/content_1221846.htm?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