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婷
什么是当代青年的精神价值?本报与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起的“新青年的价值观”主题活动(见本报11月28日13版)行进至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本报,提出“百善孝为先”,希望本报关注一下这个时代那些行孝的好青年。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宠爱中成长,容易缺乏责任心,甚至对父母也缺乏理解与尊重。“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沉淀,也应该是当代青年责任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浙江高校发生着的青春行孝AB剧——
A剧 带着爸爸上学
2011年的新年假期,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四女生徐瑶过得十分漫长,她不仅要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爸爸,还要考虑以后的日子,毕竟马上就要开学了。
徐瑶是安徽宣城人,母亲早逝。临开学前,徐瑶决定“带着爸爸去上学”。一个没有经济能力、学业压力那么重的学生作出这样一个决定,亲戚都反对。但中风不能言语的爸爸,咿咿呀呀地用肢体动作告诉大家,他愿意和女儿一起去杭州。
回到杭州后,徐瑶搬出学校宿舍,在学校旁边的小区租房。照顾爸爸的日子,让徐瑶一夕长大。
一开始,她尝试着给爸爸请看护。可没过多久,看护就因太累而辞了工作。徐瑶咬咬牙,一个人扛起所有重担:帮爸爸做复健、学做简单的饭菜,各处寻找兼职和实习的机会……每天徐瑶早早起床,把一天的饭菜做好放在爸爸旁边,然后从下沙坐车去市区打工实习,等到晚上8点回家帮助爸爸洗漱、入睡。
每天,挤在密不透气的快速公交B1线上,她在心里默默地回想了一遍出门前的行程:中饭放在桌上了,开水倒在杯子里了,门也关上了,和小区保安也打过招呼了……
虽然学校减免了徐瑶部分的学杂费,学院里也发动学生组织募捐献爱心,但每个月3000多元的医药费、1000多元的房租费,还是让徐瑶觉得压力重重。
不过这都不是徐瑶最关心的。只要爸爸病情稳定,慢慢恢复,徐瑶觉得就是希望。
“我现在没有能力给爸爸最好的环境,但是我会把我有的、我能做到的都给爸爸。”
一个人带着爸爸生活已近一年了。徐瑶依然和往常一样,每天花一点时间把发生在身边的事讲给爸爸听,即使爸爸听不懂,徐瑶也坚持着,因为这是她和爸爸一直以来的习惯。她知道这条路很长很艰辛,但是她也知道,只要自己搀扶着父亲,不管走得多慢,明天总是会越来越好。
B剧 与母亲同行
出生仅两个月时,母亲杨伟娟因一起手术意外,从此瘫痪在床;4岁时,家庭负债累累,父亲外出打工,她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到了读书年龄,为了学习、家务两不误,她三度将妈妈带到身边,在校外租房照顾妈妈,一做就是十多年。今年,她考上大学,继续把母亲留在身边照料。
就这样,求学途中,她第四次与母亲同行……
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不是电影,而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曹秋芳身上。
4岁,当很多孩子还不会刷牙、洗脸的时候,她已经开始照顾妈妈了,为妈妈擦脸擦身、做饭做菜洗衣服。现在,长大了的秋芳变得坚强和自立,她说:“我不能没有妈妈,妈妈是我的精神支柱。我要变得强大,我要保护好妈妈。”
不论环境如何改变,秋芳母女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现在的秋芳还在为母亲做日常护理,照顾饮食起居。因为担心母亲生活单调,秋芳将赢得的奖品MP3留给她,一步步教会她如何使用,让母亲在独处的时候不会那么枯燥。
为了给妈妈治病,家里欠下了很多债务,秋芳和妈妈一直靠低保和补贴过活,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400元左右,这让秋芳用钱总是算了又算,生活开销也是减了又减。首先要保证妈妈的药,然后是吃饭。每天,在学校食堂,秋芳只打3块多钱的饭。就这仅有的400多元生活费,秋芳每次还想着要多买点菜,多给妈妈补充点营养。
在秋芳十几年如一日的照料下,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转,生活已能简单自理了。秋芳说:“这十多年的生活真的很苦,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我为妈妈和自己感到高兴。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1-12/08/content_1238074.htm?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