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专业崇拜”现象在我国大学乃至整个社会上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对接就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轻视综合素质;学校方面也重视增设“热门专业”,在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上却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社会上也常常有人批评说“现在大学生素质欠佳”。
“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从长远发展看,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往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人生追求目标也会更高更远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大学学习无疑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理论上讲,专业学习和综合素养培养并不矛盾;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包含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本身也包含了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实际上属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但“专业崇拜”心理导致了较为普遍的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偏离了教育的人本宗旨。我之强调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重要性,而旨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强调要培养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well-rounded person),而非专业“工具”和“机器”。教育事业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灵魂的事业,也就是要让人性趋于更完善,使人格趋于更完美,进而使人生更富有价值与意义。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使人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专业“器具”。这是教育观念上“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是教育的人性化价值追求。
大学生成为综合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人”,可具体化为“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这三者是依次迭进、有机融合的“三位一体”。专业的人: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有专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文化的人: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综合素质优良的人。世界的人:是有走向世界与接纳世界的能力与胸怀,有民族意识和人类意识、祖国之爱与人类之爱的人。“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就是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此处“文化的人”之“文化”,主要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如果说“专业的人”重在专业或技术上的“成才”,那么“文化的人”重在精神与灵魂上的“成人”。这样的“人”有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思想独立却又不偏执妄为;这样的“人”珍惜生命,自爱爱人,倡导人人平等,崇尚公平正义;这样的“人”有信仰有追求,能自我反省,还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与未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有良好的文明素养,较高的道德水平,有自律意识又敢于担当责任。
在我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却是“隐性”的和非公认的。不过理论上有一共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列车之两轨,让人类驶向文明的彼岸;同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似大鹏之两翼,助人才展翅高飞。就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社会上批评的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现象,既表现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因此,学理工的要提高人文素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要提高科学素养,这种交叉互补学习是必要的。
“没错,医学、法律、金融——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浪漫、爱、美,这些是我们生活的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这话强调的就是专业与素养、生存与价值、有形与无形、实用与意义的关系。这不也在告诉我们:专业学习很重要,人文素养、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样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吗?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03/28/content_25802.htm?div=0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