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博物馆专业有没有戏?这场论坛划了重点

来源:浙江新闻  字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专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人才?”10月29日,“共同富裕视域下博物馆专业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知名学者及省内各地博物馆专家,围绕博物馆人才如何培养进行了探讨。本次活动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

博物馆人才培养为何受关注?在不少专家看来,首先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一组数据为例,2021年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6183所,而在1981年,只有365所。但高校的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跟上博物馆发展的步伐。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69所高校开设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并不算多。

此外,近年来博物馆功能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沉浸式体验运用在展览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也更容易受到观众喜爱。另一个趋势则是博物馆的分类细化,未来种类也将越来越多。而目前博物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这对博物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认为,当前博物馆职能正在发生变化,博物馆更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技术兼备、对历史文物具有当代敏感性的跨专业人才。

交流中,蔡琴提到了一场草间弥生的展览。这场展览通过各种创新的互动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展打卡。“这提醒我们,需要培养博物馆人才的服务意识,一场展览,如何让观众看得懂?如何有更好的体验?”蔡琴说,目前博物馆展览也体现了这样的趋势,好的展览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互动。

对高校来说,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今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02)》,在历史学学科门类中新增博物馆专业学位。这也意味着,博物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正在积极开展博物馆专业硕士点的申请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制定博物馆人才的培养规划,走访博物馆部门,明确博物馆专业的人才发展目标。”学院党委书记郑晓东介绍。

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主任项隆元教授认为,对高校来说,博物馆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挑战,比如如何更好地与行业需求相匹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价体系如何更好地切合博物馆人才培养的实际,这些都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在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陆建松教授看来,未来的博物馆将会越来越多样,各个高校的博物馆专业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差异化发展,才能弯道超车,培养多元化的博物馆人才。”陆建松说。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