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一年都不平常,2020年的不平常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回望过去一年,面对这场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浙江不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成果,更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发生后,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率先有力控制疫情:仅用19天就遏制了在诊病例数增长势头,仅用32天就将每天新增病例数控制为零,仅用40天就将“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浙江还在全国最早提出“两手硬、两战赢”目标,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市,并致力于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在过去一年,浙江经济呈现V字型强劲反弹,经济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5.6%,快速回升到二季度的5.8%,上半年增长0.5%,前三季度增长2.3%。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4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可以看到,浙江真正做到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
浙江交出疫情防控的高分答卷,表明各级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这场“大考”。在疫情发生之初,浙江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科学研判、果断决策,率先启动应急预案,有力遏制疫情传播。在疫情防控期间,浙江省率先推出“五色图”“健康码”“亲清在线”“民生直达”等一系列创新应用,快速构建精准有效的“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创新实施“一图一码一指数”,最大限度平衡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生活等多元政策目标,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浙江方案。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浙江省持续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坚持“人”“物”同防形成工作闭环,抓紧抓实社区、入境和海上防控。
浙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经受住了“大考”。在确诊病例超千例的省份中,浙江省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派出了最大规模团队驰鄂援汉,代表国家派出专家组赴意大利参与国际抗疫,交出“零感染”优异成绩单。浙江卫健队伍在过去一年的高光时刻,显现了近年来浙江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医卫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
浙江蓬勃发展、富有活力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同样展现了参与公共治理的巨大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是落实硬核隔离的重要保障。进入复工复产阶段,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为制定、落实科学、稳妥的企业复工政策献计献策。正是有了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浙江才铸就了一张张牢不可破的防护网。
浙江2020年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无疑将载入史册!慎终如始,首先要求我们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经验发扬光大,运用于今后的常态治理过程。同时,要求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今天,距离浙江2020年3月23日将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已逾300天,但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亿例,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总数仍接近50万,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印度等主要国家的现存确诊数均在10万例以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严峻形势,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进入冬季以来,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多地出现了聚集性疫情,本土新增病例出现反弹,狡猾的病毒并没有走远。这提醒我们需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不是“大考”的附加题,而是“大考”的延续。经过去年一役,我们已然清晰优势、短板、弱项所在,接下来需要扎扎实实地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进一步用好、强化已经建立的各类体制机制,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基本原则,持续推进“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迭代升级,持续强化“人”“物”并防。在这里,精准防控是浙江的重要经验、核心优势所在,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本方略,需要我们发扬光大、迭代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目标,又避免动辄宣布战时状态、全员核酸检测的巨大成本付出。与此同时,县域医共体是浙江卫健事业和医卫体制改革的知名品牌,在疫情防控中已经显现重要效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做实做强县域医共体,补齐、强化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基层短板、弱项,让健康浙江行稳致远,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方能确保美好生活人人享有。在“厅(局)长通道”上,省卫健委张平主任拿了一只口罩接受采访,专门阐释了个人的健康责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面对新冠疫情这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重大风险,我们需要充分承担个人责任,在公共场所做好必要的个人健康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遏制病毒传播;控制与家人、亲友的聚餐人数,最大限度减少聚集性传播。我们需要积极承担公民责任,配合做好体温检测、行程确认等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我们还需要积极发挥公共精神,参与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组织的疫情防控相关志愿服务,在专业机构、人士指导下参与养老院等特殊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609455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