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和大学生追寻李逸民的足迹——挺起青春的脊梁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2-09-25   字体:

寻访人:

  本报记者 张丽 袁艳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学生

  陈安奇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学生

  赵锋杰

  南昌市中山路380号,这里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幢灰色老式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

  一幅幅纪实的旧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似乎将尘封的往事再现。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一阵阵密集的枪响划破南昌城的沉沉夜色,起义部队两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下,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其中,浙江龙泉人李逸民作为二十四师教导大队第三队的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参与了南昌起义全过程。

  从江西南昌,到浙江龙泉,我们追随英雄的足迹,揭开那段不朽岁月和背后的理想密码。

  青春作伴赴黄埔

  从龙泉市区驱车约30公里,我们来到位于安仁镇李登村东边的李逸民将军故居。白墙黑瓦的老宅,面朝苍翠,背靠青岚。

  “他们家不愁吃穿,但他对穷苦百姓特别关心。”当地的老人回忆起往事。李逸民追寻革命之路的岁月也浮现在我们眼前——

  1925年,21岁的李逸民正在上海大学读书。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上海工人领袖顾正红,声援日本纱厂工人的斗争,5月30日清晨,他参加了游行示威。

  9时许,商店都关了门,马路两旁贴满标语,传单像雪片一样到处飞舞。李逸民和同学们在街上,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有学生站在肥皂箱上,做激动人心的演讲。12时许,英国巡捕突然开枪射击,游行队伍被打乱跑散。李逸民藏在一家店铺内,才得以躲过惨案。

  国家的命运如何?青年的前途何去何从?1925年9月,带着疑惑和强烈的使命感,李逸民乘英国怡和公司的轮船到达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

  我们翻阅《李逸民回忆录》,他从文弱书生成长为一介武将的历史历历在目:

  入伍第一天,李逸民和很多同学一样,连饭都没吃饱。开饭号一响,连长就赶忙吹哨,集合队伍,进行训话:“我们现在是军人,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样子,吃饭要排队。”大家一个挨一个进入饭堂,12个人一桌,按名单坐下,刚想拿筷子,连长又吹哨:“吃饭要听口令,喊了‘开动’,大家才能动手。”李逸民刚吃下一碗饭,连长又下命令:“开饭完毕,今后吃饭只有5分钟时间。”

  第二天,正在梦乡,突然哨声一响,大家就像上了弦的箭,一下子从床上蹦出来,连穿衣叠被,只用5分钟时间,急匆匆跑到操场集合,开始跑步。

  在“魔鬼训练”中,李逸民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我们在龙泉市党史研究室看到了一张李逸民的军装照,眼神中透着坚定。

  历史一刻永难忘

  锈迹斑斑的大炮,老式的短柄手枪……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这些带有历史温度的陈列品,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

  1927年7月,23岁的李逸民和战友们听说要打到蒋介石老巢南京去,都非常兴奋,连夜编制了两双草鞋,以备打仗用。他们坐着船,从汉口出发,一路唱着“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来到九江。到九江后,部队没有再往前行。不久,贺龙领导的二十军来了,周恩来、聂荣臻等同志也来到九江,李逸民意识到可能有新的变动。

  在纪念馆内,一幅名为《九江甘棠湖小船会议》的油画,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前革命力量云集的情景。那时,汪精卫、张发奎发觉贺龙、叶挺的部队“不稳定”,企图以开会的名义把两人召集到庐山,解除他们的兵权。当时,得知内部消息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冒着极大危险,秘密下庐山赶到九江,找到贺龙、叶挺、高语罕、廖乾吾。正是在这条小船上,他们商议决定,贺龙、叶挺不去庐山开会,不执行将所辖部队集中到德安的命令,迅速率部队开赴南昌准备起义。

  部队冒着酷暑,沿铁路南下,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很快就到了南昌。李逸民所在的教导大队第三队驻扎在南昌百花洲职业中学内。7月31日下午6时许,周恩来和叶挺来到中学,详细询问枪支是否擦干净,手榴弹是否会使用。随即,叶挺命令:“吃完晚饭,把被包打好,待命。”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冲啊……”南昌城内,一时枪林弹雨,电光火石。

  司令部传来命令,暂不出动,随时待命。李逸民和战友们脖戴红领巾,臂绑白毛巾,整个晚上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枪,一直待命。

  起义军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磨砺心志为中华

  “从20多岁参加革命,李逸民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坚信共产主义,始终坚贞不屈。”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毛明库告诉我们。

  南昌起义胜利后,李逸民跟随部队南下,准备到广东进行第二次北伐。

  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1928年春,李逸民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并引渡给国民党反动当局,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整整斗争了10年。

  在国民党的监狱,一间约8平方米的牢房要住10多个人,吃、喝、拉、睡都在里面,臭气冲天,臭虫、跳蚤、虱子多如牛毛,每天吃的是拌有砂子、老鼠屎并且发了霉的臭饭和没有一点荤腥的烂菜,而且不给吃饱。狱卒们随时都可以动手打人。为保存革命力量,李逸民和狱中党支部成员一起,多次组织罢饭斗争。李逸民曾被吊在柱子上毒打,依然带着遍体鳞伤的身体继续斗争。他说:“一名共产党员如果不战斗,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可以想象,当时的监狱简直是人间地狱。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李逸民依然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革命信念,积极开展斗争,令人敬佩。”参加寻访的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大学生赵锋杰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放弃,比起当时的革命者,实在不应该。

  事实上,李逸民时刻准备将来有一天能出狱为党工作。他除了工作和锻炼身体,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能搞到的书他都看。到1937年出狱时,他一个人的书就整整拉了一马车。

  在狱中,他非常关心我们党和红军的发展。当时,要得到这方面的消息很难,后来他得知惟一能送到狱中的英文报纸《密叻氏评论》有这方面的报道,他就从ABC开始,刻苦地自学英语,不久就能借助词典来阅读了。每当看到红军的消息,他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并把红军所到之处在地图上做下记号,用笔把各点连起来,完成了狱中自绘的红军长征路线图。

  “劝君莫为青春惜,将见世界满地红。”读着李逸民在国民党狱中写的两句诗,参加寻访的大学生陈安奇感叹,这是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才愿意将青春交付,期盼明天,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成为中国的脊梁。

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2-09/25/content_1770906.htm?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丨  邮编:310018 丨  电话:(86)571-28877777 丨  传真:(86)571-28877222
浙ICP备05073962号 丨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