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东
近年来,大多地方高校提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各高校也都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用了8年的改革实践,摸索出了一个“四环相扣”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市场需求就是教改的方向。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描述金融人才需求结构时说:“这其实是一个金字塔,塔尖是拔尖创新人才,中上端是经营管理人才,中下段是金融服务人员,塔底是操作性人才。”学院党委书记周绍志补充道:“浙江工商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应区别于一流高校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院校操作性人才的培养定位,必须要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激发潜能,强化能力,个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对接市场,既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又满足金融人才市场和浙江地方金融发展需求。
“钻”进市场,让学生离市场更近。在大学生普遍找工作难的“寒冬下”,金融学院却是一番“暖春”。2011年,金融学院就业率高达96%,在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商大学2010届主要学院及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中,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月收入和专业对口度列全校首位,就业竞争力指数、离职率指标列第2名。
骄人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脚踏实地的实践。香港广达投资理财班、贵金属投资实验班、和瑞大学生金融创新实践班、永安期货订单班等等,如今一个“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的实践模式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对接市场,就是要不断强化学校资源和行业资源的交叉与整合。”钱水土说,“学院已经与13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覆盖了证券、银行、保险、期货等各金融子行业。”
落地生根,改革的蓓蕾待放。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50多家用人单位主动联系金融学院,通过专场招聘会、宣讲会等形式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回顾大学四年,更是感慨颇多。在信泰人寿担任精算师的陈浅,工作一年多就拿到了部门的优秀员工,并考取中国准精算师资格证书,这在国内不到1500人。“对于今后的道路,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但是为学生成才成长的宗旨不会变!”钱水土在采访最后这样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2-10-31 B2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