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24位学生倾听小企业主心声,为“小微金融市场”做调研

字体:

从义乌中国国际商贸城到湖州的个体工商户,从杭州汽车配件到宁波余姚的机械制造业……这几天,24名大学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一场小微金融市场调研,用新视角感知中国经济活力。

这群大学生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他们重返家乡探访企业、走街串巷,甚至在小商品市场做起“临时工”。他们发现,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小微企业生存难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科技助力。

补上疫情时落下的单子

把“温度”和“速度”都提上

这些大学生都才大一,他们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金融综合改革政策外,还倾听小企业主们的心声,并真实地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

普惠金融班的楼若彤是金华人,她和四名队友来到义乌中国国际商贸城,以五个区的经营户为对象,主要调查其经营状况和金融服务状况。

当楼若彤问起这半年来的生意情况时,一半以上的小微企业主表示比去年赚得少。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让她想到,前不久,各级政府部门在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少政策,对小微企业确是“雪中送炭”,“金融政策推动,提高执行效力,就是为了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困难。”虽然才大一,但经过近一周的“磨练”,楼若彤总结得有模有样。

吴淑琪也是普惠金融班的学生,她和同在湖州的两个小伙伴组成了湖州地区调研小组。她们来到一家生产地毯的小工厂探访,看到工厂里机器转个不停。老板说,现在算是旺季,早上8点不到就开工了,能忙到晚上10点,为了补上疫情时落下的单子,如今是“温度”和“速度”都提上了。

在调研的这段时间,大学生们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小微企业,身边随处可见的小吃店、服装店、超市,60%小微企业的月营业额在5万元以下。再从企业规模看,这次调研结果显示,60%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到5人,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的企业占50%。

直面冲击

“小生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小微企业及个体户中,大部分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小店经济”,在调研中发现,20.5%小微企业及个体户面临现金流危机。其中,有融资需求的小店中,70%的小微企业主表示只要给予一点支持,就能很快迈过难关。

在互联网购物浪潮的席卷下,杭州滨江一家鞋店的老板洪女士开始做起了网购直播,她并不担心自己的店开不下去,一方面她的生意属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她在此开店十余年,攒下了一大批忠实客户,“实体店+线上销售,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加上政府的税收减免、贷款支持上的政策不断加码,起到了很大帮助。”

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数次出台政策,为小店“输血”。此前,全国工商联牵头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100多家银行响应,一个月里已为超过800万户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农户发放贷款。

“在我们的调研问卷中就设置了金融服务情况调查,其中包括银行信贷、民间借贷等。”吴淑琪说,这块是想调研现状下小微企业都使用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产品,“很多店主表示现在贷款相比三年前更容易了,另外,95%有贷款额度支撑的小店经营者,对疫情平稳后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这是吴淑琪和队友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了解自己家乡的企业。调查之前,她预想中的家乡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是安于现状,但接触下来,发现这些小企业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于搭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快车各有路径。

“小微”特色培养发挥主场优势

为全球普惠金融贡献专业力量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一共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在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等地进行,共走访了510家小微企业。

为何在学生大一期间就安排到各地实地调研?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副院长汤筱晓说,这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调研活动,让还在学理论的大一学生回到家乡调研,感受中国经济的脉动,既有一种情怀也有一种责任。

“泰隆金融学院作为国内首个开设金融学(小微、普惠金融人才)的学院,在助力学生了解当地小微金融市场需求方面具有主场优势,希望他们为小微金融的发展贡献专业的力量。”汤筱晓说,学院也注重复合型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为了给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动力,除了暑期社会实践,还安排学生参加居住地附近的泰隆银行实习,“今年的大一学生就有42人报名,我们在这一批次安排了33人。”

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是省委省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进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项目,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小微、普惠金融高端人才,更好服务于小微、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学院的人才培养具备“8+”特色,设置“小微、普惠金融”、“金融科技”、“量化金融”等专业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其中小微、普惠金融模块包含小微金融产品及营销、小微金融信贷调查、小微金融风险与合规、小微金融模拟实训等课程。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