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双子星”教师演绎着怎样的教学艺术?

字体: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立德树人是最高尚、最美丽,但又最复杂、最艰巨的工程,上好一门“金课”是这个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当前,浙江工商大学正式启动“254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学校官微将陆续推出“大美引路人”系列专栏,聚焦课堂,发现最美“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要把有生活意义的知识教给学生。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回到课堂中来。

讨论课是帮助学生洞察世界的工具。

创新是有流程的,有工具方法的。

一个是又爱又怕的“犀利仁师”

一个是神秘温柔的“咨询老师”

初次上课就在学生朋友圈刷屏

每次都能掀起一波讨论热潮

手揣同款保温杯 多年从事品牌咨询工作

头脑风暴式的交流 理性思维的碰撞

上课风格迥然不同 却都备受学生好评

她们是吴凡和曾莉芬,来自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两位“双子星”老师。

吴凡最广受好评的教学方式是她特有的课堂讨论课,在17级广告班的《传播学概论》和《广告案例赏析》两门课上,每隔一周就会进行一次课堂讨论。

吴凡表示进行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有根据地说话,需要理性、有逻辑、客观。她对课堂讨论课提出了三点要求:

1确定一个观点

2选择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3表达上

(1)用一句浅显的话说清楚

(2)用专业术语明确准确地表述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讨论课呢?

要把有生活意义的知识教给学生

“有生活意义的知识”是指课程和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部分。在组织教学框架时,吴凡认为一门课程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这类知识实际上学生通过教科书,网络等途径就可以自学,所以课上简单地传递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必要在进行一般的解释。

第二部分就是学生与现实世界勾连的能力。她觉得这部分能力很重要,这部分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洞察世界,分析事件,总结规律。

所以课堂讨论课是最能够把这两部分勾连起来、进行转换的最有效的工具。

每次当学生上台进行观点分享之后,吴凡都会极其认真严肃地进行点评,仿佛是身处一个“毕业答辩”的现场。

吴凡表示,现在大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课的流程是,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展示内容,上台进行发言,发言完了课程就结束了,并没有的得到任何反馈。吴凡认为这样是没有教学意义的,达不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对于发言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转换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在三分钟内展示完把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针对这个学生在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很有逻辑性地进行一系列的提问,系列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刚才展示时候的思维、逻辑和表达。

“你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XXX是什么,你了解过吗?”

“可以总结概括一下你的观点吗?”

“你的这个论据足以支撑你的观点吗?”……

在学生展示之后,吴凡的几个经典问题被学生们戏称为“灵魂拷问”“夺命三连问”。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强的逻辑思维,会被当堂问的哑口无言,满脸涨红。

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犀利的教学方式,让吴凡的学生们自觉会提高自己分享观点内容的质量,如果是不完美的展示可以推翻重来,在一次次复盘的讨论课中,思想碰撞出火花。

这就是吴凡老师一直想做的事情。她认为所有的教学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现实转换的能力。她也曾是已经毕业的彭蕾学姐的大学语文老师,在多年前,这种上课方式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是学生们好评率最高的教师之一。

“你连洞察世界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去研究这个世界?”

课堂讨论课就是吴凡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培养洞察世界能力的工具。

广告系“双子星”的另一位神秘人物是《品牌策划与管理》的讲师曾莉芬。与上一位的犀利严格的教学风格完全不同,曾莉芬的上课方式的特点在于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品牌策划与管理》的第一节正式上课之前,曾莉芬向全班62个学生收集了180多个有关于品牌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从奢侈品到网红产品,从京东绯闻、小米品牌定位到最近火爆的星巴克猫爪杯,这种学生们最真实的反馈,将成为曾莉芬这个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品牌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品牌促进会特邀专家,IDEO设计思维认证讲师。

在第一堂课上收集学生疑问

在我看来,广告、品牌和社会是结合非常紧密的,而且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最新的信息,而教给学生如何结合理论去分析、思考、整理这些信息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本身能做到与时俱进,要关注现实。

所以,我们也会把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带到课堂中来, 这些实际案例,因为就在学生旁边,和高高在上的案例相比,更接地气,有些甚至就是学生身边的企业,所以,他们更加有触动。

在我看来,知识一定要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习,再把生活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对于品牌价值创新、广告创意、客户体验创新等品牌与创新领域,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对实践执行细节的深刻体悟。高校、企业和咨询公司的不同背景,让她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牌和创新的运营、建设有着深入本质的独到的认识。而扎根于人文兼具传播、营销和管理的多学科背景让她对人性的洞察以及用户的心理有更为深切地把握。

但她认为,她所有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重新回到课堂中来,只因为一个单纯的初心:身为人文与社会学科的高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两位老师作为一家公司的品牌咨询师,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是她们共同的特点。从手里保温杯是如何选择上的,到甲方服装公司关于品牌的定位经历,活灵活现的真实案例,给广告学这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看看学生们有什么想说的吧?

“一个学期内能够同时上两位老师的课,让我能够逐渐认识到广告学的魅力,丰富有趣的案例,老师或是严格,或是轻松的讲解,都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黄同学

“虽然每次上吴凡老师的课前都会很紧张,但是每次被老师评述完之后都受益匪浅,豁然开朗,而且老师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

——许同学

“我觉得曾莉芬老师是非常可爱的老师,是一位能将天地规律都能融进课堂讲解的老师,有时候一眨眼两节课就过去了。”

——贾同学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