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君:发明专利,软件开发,从倒数第一逆袭到保研浙大,这四年他经历了什么?

字体:

他刚入学时的高考成绩班级倒数第一

用一个学期成为专业第二

五学期连霸专业第一

不仅如此

竞赛、科研各类奖项

他拿到“手软”

之后顺利保研浙大

他组建的实验室

更是大牛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

他共获

国家励志奖学金

两次省政府奖学金

校优秀综合奖学金

全国第三届移动互联网开发大赛二等奖

“建行杯”第二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创青春”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奥康”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浙江省“财通证券杯”第十二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

浙江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二等奖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三等奖

浙江省高等数学竞赛(工科类)三等奖

在科研方面

他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微信终端的SPOC教学互动平台》

主持省“新苗人才计划”创新项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平台研发》

参与省“新苗人才计划”创新项目《C语言智慧课堂研发》

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中基于图片显示的在线习题测试方法》(已授权)

申请软件著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互动平台》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发表论文4篇

带队开发了我校新生入学考试系统

支持了4000+多学生的在线考试

独立开发豆豆云助教微信小程序

上线1年多,注册使用人数上万

……

这些数不清的竞赛奖项和科研经历,都属于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李俊君。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进步飞速,又是如何成为竞赛大神科研达人?

昔日倒数菜鸟绝地反击

只用一学期时间,从倒数第一升至专业第二,也许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李俊君做到了。

尽管当初报志愿时选择的是网络工程专业,但大一刚进校的李俊君,对电脑一窍不通。标点符号在哪里要找很久,最简单的word 、ppt的操作他都十分生疏,更别提编程代码这些东西。在开学后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里,他是全班倒数第一。从没有考过这种成绩的他心里很难受。“知耻而后勇,不能再像刚入学那样嘻嘻哈哈了”,他默默对自己说道。

此后,他除了上课、自习之外,就是去图书馆里练习打字、编程和刷高数题。每天穿梭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之间,早出晚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里,他取得了高数满分、专业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在后来的几个学期里,他也都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

“虽然会用电脑了,老师讲的东西听得懂,实验操作没遇到什么问题,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像这样按部就班的日子,并不是我想要的。”

大一那年暑假,在大家都放假回家的时候,李俊君留在学校里,利用暑假大把的时间来学技术。没有老师的指导,李俊君就通过网络视频,独自一人学习。

“就看视频里的老师怎么写代码,他敲一个键我就敲一个,他按一个删除键我就按一个。”尽管过程十分缓慢,但通过暑假里一个多月的学习,李俊君慢慢找到了编程的感觉,能独立写一点小东西了。

“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时间安排表。虽然很简单,也没什么用处,但我就是开心了好久好久。”谈到这里,他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眼界放长远,脚步走踏实

专业第一是值得夸耀和自豪的事情,但李俊君的想法和别人不同,他把眼光放到长远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我就想,这个专业出去干嘛呢?怎么样才能找到工作,才能胜任一项工作?企业不会因为你是专业第一就选择你,一个专业、一个学院、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有太多第一了,光做到这样还是不行的。”

李俊君不满足于只拿专业第一,他开始思考未来的事情。课本上的东西有限且固定,不足以完全支撑他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出来,他希望学以致用,能够将自己学的东西利用起来。正巧此时有团委的老师和一些学长学姐来宣传介绍大型比赛,李俊君也想像学长学姐一样跟着导师做项目。

谈起当初找导师的这段经历,李俊君直言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有趣。“我想去找以前教我们C语言的诸葛老师,但是又怕被拒绝,就动了点小脑筋,先去蹭他的课混个脸熟,慢慢混熟了以后,才说起想做项目的事情。”于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李俊君就开始跟着诸葛老师的团队一起做项目,从小事一点一点做好。在老师的指导下,李俊君参加了一个又一个比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

而保研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列入了李俊君的目标清单里。

大一时候听过学长学姐关于保研的经验分享会,介绍了保研的各项条件和要求。很多人也许仅仅只是“听”分享,但李俊君却默默把这些条件要求都记录下来,写在了笔记本里。

“这之后我就开始一点点完成这些要求,什么比赛对保研加分,成绩要达到什么水平,四六级要考多少分。学长学姐们投了哪些期刊论文。我就一点点去了解,一点点完成。”每完成一项,李俊君就在电脑里记录上——x年x月参加xx比赛获xx奖。

当得知自己有机会被保研的时候,李俊君就提前联系导师,积极参加夏令营活动。他先后参加了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的夏令营活动以及哈工大和浙大的面试。“去不同的地方、跟不同学校的学生交流让我大开眼界,在了解别人上的课程,做的实验,参加的活动以后,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目光看向远方,脚步踩在地上,这是李俊君在实现自己目标时的信条。

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在这么多的竞赛经历里,李俊君印象最深的还是16年12月参加的全国第三届移动互联网开发大赛。

“那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参加国赛,也是第一次一起去校外比赛。”带着作品,带着校旗,李俊君和队员一起前往中国地质大学。在这次比赛,李俊君看到了其他学校学生的水平,“本来以为我们会很菜,别人很厉害,但是去了发现原来我们也挺不错的。”

比赛前一天反复不断地模拟演练,一遍一遍纠错改正,李俊君和队员把每一处都做得完美无可挑剔。最终,浙江工商大学的名字和团队作品的名字出现在了颁奖仪式的大屏上。那时油然而生的自豪和欣慰感动,李俊君现在仍然记忆清晰。“虽然后来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很多次,但第一次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

吸引上千用户注册使用,积累数据50多万条,访问量1500多万的概率论平台软件,也是李俊君独立开发的。

“当时只是非常想做这件事情,尽管过程很艰难,代码只能自己一个人写,但是因为特别迫切,所以也从没想过放弃。”

一开始李俊君也不会软件开发,整个开发过程都是边学边做的状态,看视频教程,碰到问题去网上搜索解答。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该怎么把bug解决,怎么把页面制作得更加好看。“软件刚上线的时候出了点问题,当时我放假在外面,就立刻就近找了一家网吧去修复软件。”网吧里大家都在抽烟打游戏,只有李俊君一人在专注编代码,回忆起这个场景,李俊君也觉得十分有趣。

435实验室的传承故事

在信电楼4楼的电梯口有一间教室,之前没有人使用,后来诸葛老师准许它成为了李俊君的实验室。慢慢地,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这间教室就被命名为“435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大牛辈出,大家都先后被北大、浙大、港科大、华东师范、西南财经等名校录取。“一开始只是我们同级的人来用这个实验室,后来也有学弟学妹进来,现在这个实验室还在使用中。”组建这个实验室,看到它的传承与延续,李俊君觉得这是他大学期间做过最成功的事情。

而提起恩师诸葛老师,李俊君除了敬重就是感恩,“是诸葛老师带我入门,教我怎么做项目,带团队,写论文,给我们开学术交流会议。他经常开导我们,鼓励我们,没有诸葛老师的教导,就不可能有我取得的这么多成果,更不会有我后面的圆梦浙大。”

“编程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事情”

那时在商大校园里,总有一个少年,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个大书包,书包左边装着水杯,右边装着雨伞,里面是电脑和一天要用的书。他穿梭于信电楼、图书馆和食堂,一天的日常就是上课和做项目。对于这样的生活,他毫不厌倦、乐此不疲。

第三学期到第六学期之间,是李俊君参加竞赛和科研最多的时候。每天不停歇地做研究、编代码、写文稿,面对这一切繁琐劳神的事情,他却用“充实”来形容。

“我几乎没有周末,也没怎么出去玩,我一有空就会去实验室,即便给我一个周末,一个晚上让我放松,我也是跑到实验室去的。因为我最喜欢的东西就在那里。”

二十初头的年纪,总会好奇许多新鲜好玩的东西,但对于李俊君自己来说,编程就是他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动力都来源于他本身的内驱力。“这是我乐在其中的事情,因为很喜欢很热爱,所以就会不顾一切去完成,把它做到极致。”

“李俊君是一个十分努力且有很强领导力的人。比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他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能够很好的组织和团结队员。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专注,认定了方向就不会放弃的人。”诸葛老师这样评价他。

如今,李俊君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容器与容器云,这是个开源的项目。容器技术爱好者可在github上参与开源技术研究。

“在开源方面,我很有兴趣,并且申请到了今年的GSoC项目,参与开源项目可以让自己的思考、代码为全世界所共享,即便有一天我老去、死去,我的贡献也会留在这个世界。”为此,他拒绝了华为、腾讯的实习offer,只为专心做开源。

“我觉得这无异于‘科技宣战’,希望能通过我们一辈人的努力,掌握计算机底层架构技术,能让我们的后辈不再面临当下的困境局面。”针对近段时间的华为事件,李俊君说了这番话。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