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留学生打交道中传递着自信的中国文化
管理着一个小“联合国”的郝铮说,希望留学生能成为中国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

来源:青年时报  字体:

无论身在国外还是国内,90后心中同样有着不灭的家国情怀,在工作中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出国只是见见世面,最终还是要回国干事业的。

我们身边的很多90后,别看他们在生活中不拘小节,别看他们会消费一些国外品牌,但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一点不打折。

“我是中国人,我的国家很伟大。”郝铮,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留学生管理副主管。留学回来的他,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与留学生打交道,在与不同肤色学生相处的时候,他一直在传递着自信的中国文化。

管理着一个小“联合国”

他用中国文化影响着留学生

管理70个学生,听听数量并不多,但这些学生来自于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多个国家,管理起来很吃力。

“在其他老师看来,我就是一个‘小联合国秘书长’。”郝铮笑言,与留学生打交道,压力不小,不过也很具挑战性。

虽然之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有过与外国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但管理这些学生郝铮仍有头痛的时候,“比如纪律性差,无论你怎么说都不听。”

这些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与郝铮年纪相仿,年龄小的比他小10岁。如何管好他们,郝铮找到一套方法:用中国文化进行影响。留学生往往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郝铮就带他们包饺子、做灯笼。

在工作时间上,郝铮尽可能满足留学生们的需求。“一般来说,早上他们都不会找我,我一天中最忙的是晚上,手机微信上的消息会爆发式地出现,需要我一条条地回复。差不多过了凌晨0点,手机才会慢慢安静下来。临睡前,我会再翻一遍手机,检查一下是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回复了。”

“其实,有时候难管,就是彼此文化的隔阂。我带着他们入乡随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以后他们也会将中国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郝铮说。

出国留学只是扩大视野

学成后要报效祖国

有人说,郝铮的想法太老套,郝铮却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化可以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这一点他在留学那两年就深刻感受到了。

“我们出去留学,学的是理念,说白了就是见见市面。”郝铮说,“我本科学的是机械自动化专业,硕士学的是会计学。有人问我,在澳洲,会计学是可以移民的专业,是不是冲着这点才跨度这么大去学这个专业,我说不是的。”

郝铮说,留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己对英语真的很感兴趣,想进一步提升,“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只用中文就行的,要用好世界语言。况且,语言的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很多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去精准表达中文的意思,这就需要翻译者本身见多识广,这样才能形象生动准确地表达。”

为了更全面地接触外国文化,郝铮在澳洲的两年中,一有时间就去当地餐饮店打工,从在后厨洗碗、配菜到去前台端盘、收银都做过,“结识了很多国家的人,我也跟他们说了很多中国的事情,他们都觉得中国人了不起,还有人说自己崇拜中国要学中国话。”

“中国人要让自己走出去,学成后要报效祖国。”硕士毕业后,郝铮本可以在澳洲找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启自己的“精算”人生,他却回国了。他说,要将耳濡目染的中国文化传递给留学生,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

○“数”描

在浙江工商大学,在编的专业教师1768人,其中90后教师59人、7人是“洋文凭”。

“90后本来就是开放的一代、自信的一代,有海外求学经历的90后更是在思想创新、对外交流表达上有着优势。”浙江工商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李志福说,他们在教学管理中会结合中西方文化,扬长避短,深得学生喜欢,也带给老教师不同的理念。

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提到,新生代的海归群体出生年代集中在1985—1995年之间,其中,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55%。

○我们  

留学不是为了“镀金”

越来越多海归用所学回报家乡

从国外留学回来,用所学知识服务于更多人、服务于这个社会的,郝铮不是唯一一个。

湖州一家馄饨店的创始人何志豪,拿到英国华威大学的金融硕士学位后,回到家乡开起了饮食店,他还推出了五彩馄饨,以菠菜、胡萝卜汁作为原浆调和出绿色、橙色的面皮,吸引了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乐清海归硕士徐健敏,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取得会计学硕士学位后,放弃了国企会计的工作,回到大荆镇湖口村当起了村干部,用所学带领村民致富。

《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与此前不少留学人员的出国目的是“镀金”不同,新生代留学人员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海归群体中,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8-12/27/content_658494.htm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