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千万工程”从此拉开帷幕。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以下简称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系统谋划,在组织形态、共建内容、价值引领创新上下功夫,通过资政研究、产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式,服务丽水、衢州等地山区26县“千万工程”,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将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做法:
学院聚焦“组织形态”“共建内容”“价值引领”三大创新篇章,通过理论联学、人才联育、文化联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等“三联三共”六大举措,校地产学研合作,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千万工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组织形态创新:学院成立工作专班,联动政府、学校、企业、乡村,构建多维一体的组织创新工作新格局,通过共过主题党日活动、共访红色基地、共谈初心使命,切实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地方发展良性融合。学院选派8名师生长期在丽水社科联、经开区等地挂职,建立“双向培养”机制,实现高水平人才赋能。学院教师童磊在衢州龙游县龙洲街道设立衢州市首个“现代社区博士创新站”,该站是由龙洲街道和龙游县科协联合引进,由街道乡贤、龙洲街道驻镇规划师童磊博士牵头联合了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创建的多方协同的现代社区融合型科研、实践创新的平台。创新站的驻镇村规划师参与龙洲街道官谭村实用型村庄规划的方案评审,协助市人大代表撰写关于保护和开发利用江席堰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建议,协助龙洲街道河西街社区申报衢州市首批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改革创新、实践实验区,开展了包括“村社融合”、“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等四个课题的调研。
图1:学院组织专家团队考察指导丽水景宁文旅产业发展
2.共建内容创新:开展资政研究,学院作为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个专家指导单位之一,先后选派党员教师15人次开展学术报告、专业咨询和人员培训。发挥智库优势,协助推进文旅“百千万工程”,形成校地协同共生的新生态,输送超300人次师生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与磐安县仁川镇、磐安县烟草专卖局、天山村签订“政校企村共富工坊”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合作协议,以仁川镇天山村为中心共建实践(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天山村村庄节点环境改造设计、天山村红花油茶共富发展策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才培养与仁川发展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图2:学院作为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个专家指导单位之一,在浙江省旅游专班第三次会议暨全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动员会上作为代表接受授旗
3.价值引领创新:创新“党建+”育人模式,成立“旅说共富”实践团,以项目入课堂,380余学生组成87支实践小分队,驻扎20多个乡村一线,解决同质化发展痛点。师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得以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主要成效:
1.党建统领见实效。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整合优质资源,通过结对共建方式,走出一条文旅助力“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特色路,有力促进山区26县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提质增效,丽水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迭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花园乡村、和美乡村蝶变。丽水获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连续7次取得省级考核第一,3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优秀市,荣获全省首批“神农鼎”。丽水市多个县区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2.产学研融合可持续。学院获国家级课题6项,发表一级及以上期刊论文13篇,著作2部,衢州余东村调研报告获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文旅业“微改造、精提升”研究报告获成岳冲副省长批示,编制《浙江省旅游饭店“微改造、精提升”技术导则》等2个导则,青田获省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完成丽水A级景区社会服务项目9项,科研经费新增200余万元。
3.人才培养接地气。5名教师分获“省旅游青年专家”、中国“旅游杰出青年教师”。学生团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省仅6支)、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百优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在今年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中获金奖等11项。
图3:学院“旅说共富,青绘乡村”实践团队赴丽水松阳象溪村调研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