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中思考,在阅读中怀疑
潘水根:一个大学教授的自我修养

来源:宣传部  作者:房敏婕 李熠璇  字体:

5月6日,浙江工商大学2017秩年校友校庆日集中返校纪念大会在下沙校区举行,该校2017“商李芳华”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获得者之一、潘水根教授现场为大家上了一堂课。潘水根像往日穿着一件深色衬衣,衬衣的衣袖向上翻折。目光炯炯有神,言语清晰和缓,有一种儒雅的学者风范。尽管只有15分钟的时间,但金句不断,让校友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

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

1986年,浙师大毕业的潘水根被分配到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大学语文,随后,又开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和“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两门通识课。“《静夜思》的作者不是李白而是杨贵妃,而炎帝和黄帝,皆为飞行器……”  上完潘水根老师的通识课,同学们最大的感触就是“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我突然觉得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按照潘老师的说法,我从小学的那些文学知识好像都被颠覆了!”刚上完潘老师通识课的朱同学如是说。

面对学生的震惊和半信半疑,潘老师并不意外,他对自己的观点有着自己的坚守:“我的一些观点,绝不是哗众取宠,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文本研究上的,只不过从古至今,有太多太多人云亦云的人,导致原本存在的真相被扭曲。而我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与大众认知截然不同的结论。”

独到的见解、新奇的观点、严密的论证让潘老师的选修课“圈粉”无数,每次通识课选课阶段潘老师的课总是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谈起自己的课程在学校里为何如此受青睐,潘老师说:“我想把通识课上成同学们喜欢的那门课程,使教学内容能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有所震撼,甚至颠覆他以前所学的所有。而这些内容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读大学到现在,在看书中,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应该值得去思考的东西记下来,处处留意,慢慢思考。”

思想,先“推翻”再“重建”

“通过中国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再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文学,为我的大学生活中增添了一抹色彩。非常高兴能跟着潘老师学习这门课程。潘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精彩的课程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以后的文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毕业已经10年的许同学,曾在网上这样回忆潘老师的课,许同学说,没有潘老师当年对自己思维的“推翻”与“重建”,就不会有自己对很多事情的重新思考,更不会有后来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一些的成绩。这再次印证了,好老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终身的。

潘水根觉得,想让学生真正接受自己的内容,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内心对知识的渴求。他与文学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1982年,优异的成绩让他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汉语言文学。 80年代的人相较于现在的人,更纯粹,有一种“螺丝钉精神”。能上大学,能有一个环境好好读书,一定倾其所有。对于潘老师来说,那些能全身心浸润在书海中的日子弥足珍贵。读书,渐渐成为了潘老师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条路文学,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大学起,有这样一种想法:凡是我不知道的我都应该要知道。主动去找各种各样的书,不分门类地去阅读,等到自己读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去选择自己应该读的书目。”正所谓:“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凭借着这样的理念,潘水根博览群书,在书籍中思考,在阅读中怀疑,这也为他日后的教学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坚持,是为了下一个“遇见”

“过了五十岁后,突然感觉到距离退休越来越近。上课教学31年,我能够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这种紧迫感下,我有时候会想,一个学期我能接触多少学生?两节通识课总共400个学生,选修课100个学生,《大学语文》课有100个学生,那么一个学期600个学生,一年最多1200个学生。如果我还剩下10年时间,也就只有给12000个学生上课的机会了。每当想到退休前,我还能教授的学生也就最多12000个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跟学生接触的机会。”面对着如今教学模式正在兴起的“网络翻转”等系列科技化改革,潘老师始终坚持以黑板、粉笔教学为主,每节课后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和被粉笔弄的雪白的手和衣服让潘老师内心得到充实和满足。

正如前些天潘老师在校友课堂上讲的主题“遇见”那样,潘老师珍惜着讲台上的每一寸时光,在他看来,遇见文学是生命中最无悔的选择,而遇见学生、把青春献给讲台,是他此生最热爱的事业。在校友课堂上,潘老师讲了三个“遇见”——第一个“遇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遇见,第二个“遇见”是孙悟空遇到妖怪,第三个“遇见”是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突然间出现的UFO。三尺讲台上的坚持,是为了下一个“遇见”;但愿每一个天马行空“遇见”,都在自己或别人的生命里,留下智慧和启迪。

“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各种未知的领域,活到老学到老。希望学生们离开校园后,面对外面复杂的社会环境,永葆赤子之心。”这就是潘老师对自己学生最大的期望。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