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回忆

来源:商大融媒  字体:

如果从未相逢,也就不会时时怀念。

如果不是决定用两周的时间去奔赴十年之约,也就不会泪眼婆娑,期待下一个十年。

时间总是太匆匆,离开暑期支教的丽水小山村,已经将近一年的光阴。不知道一年了,你们是否依然伴着泉水叮咛,青山远黛,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

去年暑假,跟着一群小伙伴,一路向南,不断地变换交通工具,最后坐着一路向上颠簸的盘山公交,在傍晚的夕阳陪伴下,来到了大山深处——传说中精灵生活的地方。

这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小山村。这里的房屋可以说是破旧,有着出生于浙北农村的我不曾见过的风格——山石、黄土,原始的当地建筑;水泥、砖块,掺杂着些许现代元素。偶有些许彩色小洋房,在丛中像俏丽的花姑娘。听当地村民说,这些都是新建的婚房,是外出打工的子女,挣钱返乡建的。

到了是傍晚,入住村长家的二楼。木制结构的楼梯,长久没有人走,被提着行李箱的我们,踏得吱吱作响。这座小山村,很久没有这么激昂的青春旋律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留守山村,守着几亩薄田,看着望不到尽头的山外,老人、孩子,盼着他们的归来。而这也是我们这支志愿者支教队伍的价值所在,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为当地的孩子许下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

第二天一早,伴着村长家院子里公鸡的啼叫声,我们这群充满活力的小老师们,整装待发,迎接来自山里的小可爱们。

为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制定了课程表,准备了新鲜有趣的小玩具,进行了教育的培训,组织了往期支教队伍的分享会……

我们也像孩子,期待着未知的新奇。

随着嬉闹声越来越近,我们见到了第一批的孩子们。

小的可能只有三四岁,牵着奶奶的手,羞答答地来到教室;大的已经很高,即将升入中学,周身带着沐浴过充分阳光的健硕与结实。

凡事开头难。

大大小小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在暑假初,平静下来听我们讲课,听我们辅导,绝非易事。

来支教之前,看过很多报道,而媒体往往都会把支教地区的孩子,或者说“贫苦”的孩子,每一个都描写成热爱学习,坚定读书一条路想要走出大山的人,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的确,他们的选择比我们会少很多,甚至说,读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多人似乎忘了,他们也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爱玩、爱笑、爱打闹……

一开始,管理班级的纪律就出现了问题。大年纪的孩子比较懂事,可以安静的坐着写作业听课。年纪较低的孩子,则更多地展现了孩子的天性,他们想去楼下不远处唯一的一家小卖部买零食,他们想去溪水里捉螃蟹,我们来的前一天他们还抓到了两只小石蟹呢!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体现我们来的意义,我们几个小老师开始召开小型会议,针对这种情况,集思广益,最终,我们一致认为要保持心中的初衷不变——用平等友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给予他们帮助。

我们一对一地开始跟我们的学生们接触,用朋友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世界。渐渐地,孩子们接受了我们:上课时间到了,愿意安静地听我们讲课,辅导课时间也愿意接受我们的辅导,认真地写作业。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严厉的老师,犯错会挨打,而是朋友,做错了会帮助改正。

一开始,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制定了课程表,但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改革,原因很简单:不同年纪的孩子专注力不同,教育,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而同时我们也要“因地制宜”。

教学内容上是辅导为主,教学为辅。但我们始终坚持初心——我们来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每个老师的特长,我们为孩子们上了历史课、地理课、希腊神话课、书法课、折纸……并非是学校里面的应试教育,而更多的是开拓孩子的眼界,告诉他们,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可以走出去,看一看,为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两周的教学,严谨治学,间或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用平等的方式,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学习氛围,而孩子们,也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一个很腼腆的小男孩,在最后一天,给我们用树枝与山花做了美丽的花环;一个小女孩,用我们教过的折纸,给我们折了很多很多爱心;最调皮捣蛋,上课分分钟想要跑出去玩耍的大男孩,那天特别乖,特别乖…

最后的一天的下午,天空慢慢下起了雨,我们进行了家访。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大女孩,去她家异常艰辛,小小的房子,在半山坡上,下了雨的小道,夹着湿漉漉的杂草,让人看不清脚下的路,站不稳底下的石。

路程遥远而漫长,但她却特别开心,因为她说,这是第一次有老师来她家里家访、做客,学校的老师都嫌她家太远太偏僻而没有来过。

这席话,让我心中泛起了酸楚。

想起以前,班级里面谈论家访,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她却是那么真挚而简单地想要老师能去她的家中看一看,并为此兴奋到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红晕。为了上学,她每天要走这样的路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晚上也是如此回来……

时间处了久了,我们觉得他们就跟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日子过的简单快乐;家访过了之后才知道,我们的确不一样,他们的求学之路,有更为艰难险阻。

我们不能改变出生,但我们能改变人生。我们不能带着他们走出大山,但是我们想尽全力,为他们带去可能与希望。这也是我们想做也尽力做的。

日子过的很慢,时间却过的很快。

那日惜别的清晨,很多孩子都来到公交车旁目送我们,

舍不得的感情,对孩子,对回忆。

做支教,做志愿,不是所谓伟大,而是内心一种单纯的渴望——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正如自己的成长也得到了诸多帮助。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真的会因此变的更美好。

为此,我们在路上。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