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传》:一部中国汽车企业的史诗

来源:浙江新闻  字体:

一段企业史往往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企业家的精神、一方产业的变迁,乃至国家的崛起与复兴。

在众多民族品牌之中,吉利汽车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它以一家民营企业的身份,创造了一部“不可能史”。这是时代铸就了拼搏者的成功,也是一个改革开放参与者对时代的回报。

近日,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自亮所著《吉利传》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揭示了吉利从家族企业转变成全球公司、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的成长历程,剖析了企业成长的文化基因与成功密码,以及李书福全球化布局背后的深意与发展变局。

一部民企的“不可能”史

观察书封,在书名“吉利传”下方还跟着一行大字:“一部‘不可能史’”。一个“不可能”给《吉利传》定调。故事的传奇性、艰难性不言而喻。

副标题源于王自亮与一位吉利副总裁一次访谈的意外收获:“他说着说着,忽然脱口而出一句话:说到底,吉利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不可能史’。我当时就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坚持保留做副标题。”

王自亮举例了吉利的三大“不可能”。

首先,一个民营企业家创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最后竟成长为一个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参天大树——需了解,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一个乡村有志青年,吉利的起步从电冰箱零部件开始,和汽车并不搭界。

其次,民营企业能够进入造车行业本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当时汽车行业设置的准入门槛对民营企业是不开放的,不要说造汽车了,就是研究汽车、梦想造车,在当时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在近十年里,世界汽车产业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激烈竞争、产业重组过程当中,吉利的适应、存活、壮大不易——以并购沃尔沃为例,曾经,李书福和一位业内人士聊天时口出“狂言”说想买下来,对方嘴上说“蛮好的”,心中想法却是“低端车起家的吉利可能吗?”

一部非虚构传记的精彩之处,就在这智慧和拼搏、挫折与成功的起承转合、风起云涌之间。

无疑,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在写作过程中,王自亮肯定了吉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李书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个人魅力。

同时,他也特意声明,《吉利传》不等于“李书福”传:“《吉利传》是一部企业史,是一个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记录,也是一部团队奋斗史。”

吉利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经理林杰,是“汽车营销3.0”的主角,他带领团队把“用户体验”思维拓展到了极致;在吉利收购宝腾和路特斯的项目组中,为贯彻李书福下达的“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项目”指令,组长李东辉、执行组长余宁带领80人团队制作出一份被收购方所有人都感叹“见过最完美、最认真、最用心的竞标书”……书中除了李书福,还有许多人物、事件嵌入各个章节,对企业成长的每一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个长征的故事,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群人的长征。”王自亮说。


一份独家的一手资料

书中有个“神秘人”频频被提及——被称为国际汽车界“高人”的L先生。他是吉利高管,由于种种原因,大名不便透露。尽管媒体上的吉利故事屡见不鲜,却从没有一个媒体采访过他。

而在《吉利传》中,L先生总共出现了36次,作为“造山运动”和“基地风云”两大篇章的主要讲述者和亲历者之一,推动着“制造”板块的剧情走向。能采访到这样的神秘人物,事出有因。

王自亮和李书福的相知相识,可以从30多年前算起。那时,王自亮在台州日报做总编辑,李书福正在倒腾他的电冰箱厂,后来又搞装饰材料生产。算得再早些,他们俩是台州老乡,老家相距不过8公里。

20世纪90年代,李书福的摩托车事业刚起步。王自亮透露当年采访时的花絮。“第一,我觉得这人很勤奋。他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英语单词,这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第二,这人是‘奇人’。整整两三个小时,他大谈企业战略、世界和中国,从头到尾没提一句摩托车事业。”

因为投契,此后几年,李书福终于费大劲从省机关单位“挖角”走了王自亮。王自亮在吉利任职多年,亲历了2011年前战略转型与并购沃尔沃的整个过程。

写《吉利传》,亲身经历吉利“风云”的王自亮无疑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创作的3年来,他先后考察、调研吉利十几个整车制造与动力总成基地,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了吉利汽车集团内外各个层面人士200人以上,对几十位集团管理层、基地老总与技术专家(包括退休的前高管、管理层外籍成员)作过深入访谈,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素材——无数图片、音频与视频片段。

细致的采访成果转化成书。成功并购沃尔沃前夕的故事惊心动魄、紧张刺激。书中用了整整三章,共计40页内容来讲述那场伦敦谈判前后的艰辛。

在并购价格的底线与高点之间斡旋;在知识产权争夺中的斤斤计较;在融资过程中的处处碰壁;甚至在与福特(1999年,沃尔沃将旗下的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完成正式交割的前一刻,李书福仍要面对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

《吉利传》中那些被仔细刻画的故事,乃至当事人坦白的心声,都是以往少有人提及的。而这,也是《吉利传》的特色所在。

正如王自亮所言:“对我来说,没有切身经历,没有对主要人物的零距离的接触,写好这本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这类作品不能虚构,必须是真实的,必须能够传达出时代的气息,商业文明与产业变革的伟大力量,企业成长的过程,企业家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如何真正落地。”

一张“知其所以然”的长卷

企业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因而,笔端要瞄准高光,更要伸向更深、更广的维度。

王自亮决定刻画一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历史长卷。

“并购是关键的一步,但不意味着已经达到整合、融合和组合的成功。如何在合并之后真正保持个性、特色和长处的同时,形成融合而不单一的整体,合并后优势互补,这是新的挑战。”为了讲好“之后”的故事,王自亮用了整整四个章节的篇幅。

从福特麾下的亏损,到吉利时代的盈利,沃尔沃近11年来凤凰涅槃。在走上这条“正道”之前,李书福曾多次用“放虎归山”形容沃尔沃,强调品牌间是兄弟关系,清晰双方各自独立的品牌发展战略。

这一“上善若水”“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背后,是躲不开的争论和协商。

两个品牌的团队如何建立信任关系;中国和瑞典的管理层对沃尔沃的未来规划有着怎样的龃龉;中西方两种企业文化的冲突最终如何走向平衡……种种疑问,书中以真实案例为基础,作了全方位分析解答。

福特汽车公司工程师郑良根评价:“我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了近20年,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吉利并购沃尔沃既是李书福长期追求的一个结果,也是吉利汽车公司大步流星迈进世界著名车企行列至关重要的一步。”

此外,好的企业传记不是简单企业史。着眼未来、面向全局的案例,才更具时代性和参考性。

一流企业做文化。为重视人才与创新而树立的“人才森林理论”、引导企业持续发展的“合规文化”、建立北京吉利大学等数个院校的“教育梦”……一系列“软实力”向人们昭示着吉利背后,那些可学可鉴的成功密码。

而今,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等待吉利,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进一步全球化的布局。这些有关未来的假想与现实,在书的最后一章,以一首美国著名诗人的《夜之鹰》作为结尾:

“……它的翅膀切下又一天。它的运动像磨快的钢刀挥动,我们听见时间之茎无声地倒下。”

“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的制度文化的塑造,离不开千千万万个技术人员、制造业从业者和广大经营者的支撑作用和基础性作用,离不开法治社会的成型和社会进步的推动。”王自亮说。

他相信,《吉利传》在期待不同的读者群从中汲取所需——无论是重大事件背后的鲜为人知,还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乘风破浪。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704837&from_channel=52e5f902cf81d754a434fb50&from_id=1704839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