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五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专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题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科处承办。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何艳玲教授等十余位国内名家学者分别做主旨演讲。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省内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本次论坛。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题论坛在杭州举行
与会学者专家围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主题,就基层治理困境及其破解之道、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建构、街道体制在城市治理的价值、社会治理的重新界定及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大脑理念与实践等,做了一系列精彩的主旨演讲。
燕继荣教授在回顾与总结过去二十年来学界与政界对社会治理概念共识基础上,提出了两类基本的基层社会治理困境——“所有人都不想要的”公共事务责任难以落实,与“所有人都想要的”公共事务权利如何归属;还基于中国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浙江的改革实践与疫情期间的智能治理成效,提出了社会治理新格局构想。
王亚华教授剖析了中国之治的两个奇迹——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从奥斯特罗姆的治理八项原则如何在中国基层公共事务场域中得到本土化的修正与应用,提出了基层治理制度建构框架,并结合浙江省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展开分析。
刘建军教授提出了街道体制在城市治理中的特殊价值,概括了街道在中国城市治理的四种角色,认为街道体制在干部培养、危机处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并对街道体制未来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何艳玲教授基于纵深的历史比较,梳理了国家目标驱动下治理目标的变迁,认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定义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从关心秩序到关心问题、从关心分工到关心分工,从关心体制到关注技术。
本次论坛还开设了“社会治理与社会参与”、“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4个分论坛,就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多个重要研究命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