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 驱动未来”——发掘新时代浙商力量系列报道】本栏目由青年时报、浙商博物馆、青年浙商联合会共同主办
近日,位于杭州教工路149号浙江工商大学老校区的浙商博物馆又迎来了一支前来参观交流的队伍,讲解员方清梅从元末明初传奇巨商沈万三、晚清首富胡雪岩一直讲到当代浙商逐鹿神州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没有奇珍异宝,却藏着无数财富传奇的博物馆。自2013年10月开馆以来,这个特殊的博物馆已经免费接待海内外来宾10万余人次,海内外参访团1500余批。吸引观众前来的,是一个个传奇浙商背后的文韬武略和人生境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商精神。
改革开放的春雷一响
地底的春笋都冒出了头
改革开放以来,浙商以其人数多、实力强、分布广、影响大的优势,崛起为当代中国第一商人群体。而如果要从浙商的角度回顾改革开放,则应该将目光放在1978年之前。
“浙商在改革开放政策确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创业过程。”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教授认为,浙商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领跑者,是因为浙商人力资本的培育过程先人一步,“发令枪还没响,就已经摩拳擦掌,红灯还亮着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起跑了。”
1969年,只上过7年学的鲁冠球带领7个人,筹集4000元钱正式开始了他“名冠全球”的创业历程;1975年,沈爱琴创办了万事利集团的前身——杭州笕桥绸厂,在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里闯出了一片天。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提前量”,改革开放的枪声一响,浙江便涌现出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私人银行……“浙商群体之所以能够破土而出,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地下孕育了多年。”杨轶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春雷一响春雨落,一夜之间地底的春笋都冒出了头。
浙商是天生的“市场动物”
不断创新变革实现螺旋式上升
改革开放的过程有探索也有曲折,而浙商的敏锐让其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浙商是天生的‘市场动物’,对市场环境、政策的变化特别敏感,且适应性强,不蛮干,有巧劲。”
从开照相馆到生产冰箱再到造摩托车和汽车,吉利集团的李书福经历了6次闯关,他总是做人家不敢做或做不了的事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2018年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吉利已经成为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车企。
“李书福为什么敢去做汽车?因为他相信当时铁板一块的体制肯定有突破的机会,这是他的智慧和魄力,也是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景的信心。”杨轶清说,四十年改革开放,只要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的,一定是已经经历过若干次自我否定、重新出发的过程。“不可能一招鲜吃40年,浙商群体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丢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小富即安,不断创新变革所实现的螺旋式上升进程。”
展品晒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
新生代浙商要勇于“挑大梁”
浙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很多人问过杨轶清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也简单干脆:没有镇馆之宝,因为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宗庆后43岁创业时使用过的锈迹斑斑的人力货运三轮车、徐传化徐冠巨父子1986年创业时使用过的粗陶大土缸……这些东西已经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但在我眼里,每一件展品都是独特的,是物品主人艰苦创业的见证和载体,是他们的传家宝。”
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历史沧桑的实物,却是浙商创业人生的见证,也是承载时代的印记。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话来说,浙商博物馆晒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或者说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属性与价值。
近几年,国药工匠冯根生、民企常青树鲁冠球等老一辈浙商的陆续离世给浙商群体蒙上了一层离别的哀伤。在多年来致力于浙商的研究和实践的杨轶清看来,这是浙商进入成熟期的一种表现,随着老一辈浙商的谢幕,浙商群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新老交替带来的历史纵深感和年代感更加明晰。
“有人离去,自然有人接棒。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是新生代浙商开始全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节点,是新生代浙商挑大梁、唱主角的开始。”杨轶清认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更要敢于扔掉一些坛坛罐罐,用有别于父辈的创新精神和国际眼光,以时代主人翁的姿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