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三校近百大学生杭州比武,为未来电子支付贡献奇思妙想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张冰清 王汝菲  字体:

异地情侣在同个电子账户上一起存款买房、父母在支付宝上给孩子打零花钱并跟踪消费记录、用游戏的方式归还朋友的咖啡钱……这些奇思妙想,都可能在未来的电子支付中实现。

昨天,由蚂蚁金服集团和浙江工商大学共同发起,日本藏野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参与的“2016蚂蚁创想国际设计论坛暨4th蚂蚁创想设计研习营发表”,在阿里巴巴集团西溪园区举行。

今年4月中旬,设计研习营活动在东京和杭州同步开启,吸引了两国三校近100多名学生参与。上面这些有趣的想法,就源于学生的参赛作品。

浙商大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系主任赵侃介绍,相比于以往专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支付关系,今年的研习营以“我们”为主题,更关心“基于人的关系所展开的互联网支付与金融模式”。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线支付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也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次研习营二等奖作品“来聚”就具备这样的理念。

该作品的设计理念源于大学生离家后,与父母渐行渐远的现实。为了拉近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来聚”提供了一个旅游分享平台,子女可以在上面制作自己所在城市的攻略,完成后发送给父母。

在攻略制定过程中,子女可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预先支付部分或全部款项。这样一来,父母购买机票,订酒店和餐厅时,会按照一定比例扣除子女预存的资金。

另一款深受赵侃好评的作品“梦想基因”,拉近的是大学生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积累创业资源。

在这款产品下,学生对自身的每一次投资,都能转化成为信用。比如学生支付了学习培训的费用,如果能如期完成课程,并在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那就能获取相应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积累得越高,越有机会在毕业后收获创业基金。

而研习营一等奖作品,来自日本藏野大学的“微薄之力”,则直接把不同地域的陌生人联结在一起。

通过“微薄之力”,消费者在每次购物时都能随时捐款给灾区,并能追踪款项用途,清楚了解捐款的贡献度。他们想传达的核心想法是——“购物即传达”,传达的是对灾区民众的支持和关心。

赵侃说,中日作品关注度的不同,折射的是两国在支付方式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上思维的差异。

他说,其实中国在电子支付上走得比日本更远更快。他在日本考察的时候发现,日本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以及电子支付的应用范围,都远不及中国。“在这方面,日本人还是比中国人保守得多。”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6-05/29/content_3342156.htm?div=-1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