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105岁生日校友齐聚共话母校情缘

来源:市场导报  作者:安宇 王汝菲  字体:

5月7日,在浙江工商大学105周年校庆日到来之际,近千名校友相聚于此,不仅“众筹”助力母校创新创业,还举行了“浙商大讲堂”校庆105周年专场论坛,共话浙商大情缘。

紧密结合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5月7日上午,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创业园区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12位浙商大校友共同出资,用于支持浙商大将教工路校区中区建成面向大学生及创业者的众创空间,引进以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团队,以及浙商大创客商学院的建设。

“在创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紧密结合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打造‘创业园区’+‘创客商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面向高校师生校友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浙商大创业学院院长徐锋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通过创业园区建设,可提供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便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或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

记者了解到,浙江工商大学是浙江省、商务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具有百年商科办学传统,其教工路校区更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主轴沿线,具有突出创新创业的区位优势。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旋律下,教工路校区创业园项目汇聚浙商大商科品牌优势、校友资源优势和学校区位优势,将着力构建成资源整合、创业孵化、创投融资、创业服务和创客实训等五大平台。

据悉,浙商大校友正计划发起“浙江工商大学校友天使基金”,首期募集1亿元,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和其他优秀创业项目。

此外,还将由浙商大创业学院牵头,吸收优秀校友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参与,筹建“浙江工商大学创客商学院”,依托创业园,实现创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设立创业教育改革特区,将创业教学与创业项目孵化相结合,探索以“创业项目为导向”的创业实践教学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创业教育”,建立开放性的“在线创业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专家,实现师资队伍与产业界共建、共享;寻求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等。

“通过创业园区建设,实现学校‘大商科’优势与校友及社会优质创业资源的融合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教工路校区打造成为创业教育资源和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地,为省委提出的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尽一份力。”浙商大校长陈寿灿说。

专家把脉中国经济形势,共商经济改革与浙商转型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各方环境较为艰难的一年。中国的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要让浙商们迎战“十三五”、把握新常态,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当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经济改革与浙商转型”的“浙商大讲堂”校庆105周年专场论坛,在浙商大下沙校区举行。

“如今,我们很难把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分开来讨论,因此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正是围绕着‘全球经济与中国’。此外,我认为当钱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阶段,我把这个阶段称为‘新平庸’。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而如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处于‘新常态’,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改善信贷投放的结构、增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能把握更大的发展机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军教授在作题为 “全球经济与中国:迎接新平庸?”的演讲时,如此定义当前全球及中国的经济形势。

“中国是一个大国,内部需求蕴含足够的能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教育、医疗、养老及整个公共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更好地完善城市化进程,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流转等。我想这些改革或许将是‘十三五’的重头戏。坚持可持续,将国内需求、地区差别、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等,作为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需求源泉,中国的社会进步将指日可待。”张军教授说。

随后,双枪集团董事长郑承烈作了题为 “双创时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的演讲,并在座的几百位浙商大校友分享了自己亲身的创业经历。

“如果你要创业,你要有非凡的远见,你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谦逊的性格。但这些都还不够,你还要有坚信的信念,因为在这个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情况,在别人对你指指点点的时候,你能否守住自己的原则。”

对于现在还没有实际创业计划的校友们,郑承烈则总结了三句感言。“首先,一定要想方设法发现自己最大的天赋,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你从事的行业、公司、岗位,你的天赋能否得到实现,能否发挥出其价值;第三,考虑你做这件事情是否能够永远充满动力和激情。我觉得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的人生要让自己的天赋能够得到发挥,并且你做这件事情永远不觉得累,这才是真正的根本。”

专家学者与浙商跨界对话,聚焦创业创新与浙商成长

嘉宾演讲环节后,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双枪集团董事长郑承烈、贝因美董事长谢宏校友、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校友围绕“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商科性人才”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此次对话是一场大学教学科研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头脑风暴,也是一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与浙商成长规律的跨界探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被破除,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开始积极寻找自主创业的空间,越来越多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地流动。在此环境下,专家学者与浙商们又是如何评估当前中国的创业现状呢?

“我认为现在只能说全民创业‘在路上’。创业之于国家,是一种文化和理念以及政府的推动;之于学校,是创业教育、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及创业心理的培育;之于学生,可能是就业的一种方式,是人生的一种努力……创业路上,大家都在起步,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主体,处于不同的位置上。”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则认为,目前中国还处于“创业不足”阶段。“我觉得创业应该与人口是成正比的。相比中美两国,理论上讲我们的创业者应为美国的4倍,但实际并未达到这样的数量,所以我认为还不足。我相信创业精神每一个人都有,但最重要的现在国家给予大众创业一定的政策和自由,这就是很好的契机。”

在充满知识氛围的浙商大,面对在座校友与大学生,本次圆桌对话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读书”二字上。读书多少或者学历高低与创业绩效是否有关呢?浙商代表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校友认为,企业家第一是敢不敢选择,其次才是管理能力问题;贝因美董事长谢宏校友认为,成功的企业家绝大多数都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创业的核心就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亚当斯密在他的 《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经济的背后,支撑经济、企业、人生、金钱、财富的一定有其道德逻辑和伦理逻辑,简而言之,一定有某种优秀的品质在支撑它,这就是创业的精髓。如同浙商大的校训‘情意深’和‘敢为天下先’,正体现了这样的情怀。把这样的情怀和品行带到创业者的事业中去,我相信这样的企业家最后一定会成功。”陈寿灿总结道。

谈到创业成功最需要的条件,宗佩民表示是理想、底线、智慧与行动力;郑承烈认为大环境、自身的努力和创业路上的朋友缺一不可;谢宏则表示必须要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坚定信念与“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领袖型特质。

   http://epaper.zjscdb.com/shtml/scdb/20160510/v05.s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