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浙江绍兴、金华、衢州、丽水等地的50多个乡镇,寻访了千余名侵华日军细菌战幸存“烂脚病”老人……今年是浙江工商大学细菌战问题研究会成立的第7个年头,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假期先后31次行走于乡间田野,寻访、记录这段历史。
浙江工商大学细菌战问题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由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担任校外指导老师。谈及当时成立的初衷,校内指导老师、浙商大法学院宋杰教授说:“1942年,侵华日军沿浙赣铁路撒播大量细菌,使周围许多村民脚部大面积溃烂,多个地区出现‘烂脚村’。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反复感染,至今未愈。学生参与细菌战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为解决中日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一些史证资料,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该校法学院大四学生白永明大一就加入了该研究会,第一次寻访的对象是丽水遂昌平昌村的一位老人。虽然之前看过不少相关资料和照片,但亲眼所见还是令他震惊,“脚烂得厉害,伤口发黑,脓水在流,会引来蚊蝇落在伤口处,空气中有股腐烂的味道。”
大学前3年,白永明共参与11次调查。他所见所闻的细菌战受害者中,多数人一生都要忍受伤痛的折磨,有些人疼痛难忍截肢了,有些人伤口感染病逝了。调查时,一般三四个学生一组,根据从地方卫生防疫、党史等相关部门等提供的细菌战调查人士收集到的名单,分头寻找当事人,逐一核实、调查。“实际找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很多老人或者搬走了,或者去世了。”白永明说。2013年暑假,研究会在富阳开展了为期19天的调查,183人的名单中只找到44人。
志愿者们一天的调查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7点出门,匆匆吃过早饭,带上一天的食品与备用药品,分组乘公交前往不同村镇,很多老人住处偏远,徒步走山路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到达后,他们就按《“烂脚病”受害者调查表》中的项目逐一询问,包括个人信息、发病和医治情况、周围人的烂脚情况等,除了文字记录,还进行录音、拍照和摄像。
每天上山下乡寻访之后,成员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重听录音、整理笔记和音像资料。“开始我以为调查最苦的是翻山越岭、风吹日晒,后来才体会到最苦的是心中的无奈。”白永明说,现在找到的细菌战幸存者大多年龄在70岁到90岁之间,“我们的调查就是在抢时间!”
成立7年间,浙江工商大学细菌战问题研究会的志愿者们根据调查数据,分类整理,制作出“烂脚病”病例分布图,于2014年7月汇成《烂脚病受害者名单统计》和百万字的笔录。此外,研究会定期通过交流会、电影展播、书籍共享、“人权杯”辩论赛、爱心募捐、校园成果展、志愿者招募、图书漂流等方式,增强人们对细菌战历史的了解。
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药品,有的接受了免费治疗。而他们这支调查队伍仍在继续,希望为更多的细菌战受害者发声和提供帮助。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12/08/content_446294.htm?div=-1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