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
依托“大商科”优势 开创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浙江教育报  字体:

浙江工商大学于2014年5月在章乃器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是省内较早成立创业学院专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校之一。创业学院的成立将原本分散的创业资源整合在一起,用于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改变了过去仅把创业教育当作第二课堂的做法,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业教育。

建立“一体多元”的创业教育体系。学校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机构及评价体系五个环节出发,探索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中,课程体系呈现出“一体多元”的特点。“一体”即第一课堂的创业系列课程,以创业系列核心课程为基础;“多元”包括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整合,第三课堂的创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第四课堂的校企、校际间合作培养,以及第五课堂的创业教育社区平台构建。

实现创业教育资源“五个融合”。具体包括:师资融合——创业师资主要依托校内管理学院、MBA学院等,同时积极依托浙商研究中心、浙商博物馆、浙江职业经理人学院等资源;课程融合——构建了商科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项目融合——创业项目主要来源于“挑战杯”竞赛和创业孵化项目;学生融合——创业团队集合了本校商科专业为主的各层次人才;校企融合——积极开展与校外企业合作。

创业教育结合教学改革,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创业实验班首创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创建“4211”创业系列慕课课程,推出“创业管理微专业”;微专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中的课程体系化、模块化,以微专业认证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旨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进一步开展制度创新。成立创业学院理事会,进一步完善创业学院的组织管理机构;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业实验班、创业微专业、创业双专业建设,条件具备时,在相关学科试行“4+2”等多种创业人才培养形式的专业硕士;适度扩大创业实验班办学规模;试点设立“创业管理微专业”,开设面向全校的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完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开发建设,开设“创新创意创业”模块课程;加强浙商精神和浙商文化教育,传承和激发浙商“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

二是加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建设。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园功能升级——将其建设成为主要面向创业实验班的协同与互助空间;建设开放型众创空间——创建校级创客空间、创意走廊等,建立健全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校外专家队伍建设,使校级创业导师达到200名;培育孵化重点学生创业项目;结合创业实验园升级,建设“创意空间”,办好“我是创业者”“未企有约”等系列创业大赛,对接“互联网+”等创业大赛。

http://www.zjjyb.cn/jyb/zhxw/12575.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