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通称“年度就业50强”),我省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名列其中。至此,我省共有14所院校获此殊荣。位列“50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就业经”?记者走进这3所高校,一探究竟。
“子女战略”,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
说到印象最深的课,刚刚签约一所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浙江工商大学应届毕业生郑厉认为是“实务精英进课堂”。“校外老师通过实例,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穿插起来,不仅让我们对课程更感兴趣,而且对找工作也很有帮助,面试时问的一些实践性问题,我都应答如流。”
自2014年起,浙商大每学期为各专业安排两次“实务精英进课堂”,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了一名“学业实务导师”。迄今为止,200多位实务界高管已经为学生上过专题课,60多名导师进课堂讲授了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该校党委副书记陈寿灿说,构建“校地企、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模式,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学校专业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力。这样的育人模式也是学校推行“子女战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重点打造“一体多元”就业工作特色的组成部分。
“一体”是指在就业工作中实施“子女战略”,“多元”是指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前者是总纲,后者是具体路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创新育人模式之外,“一体多元”还包括职业规划教育。浙商大有3个由省级优秀辅导员挂帅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其中,“指南针工作室”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每周二、四、五下午两点至四点,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在此值班指导学生。为了普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浙商大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列为必修课,整合线上、线下两种教学资源,借助新锦程职业教育平台和北森职业测评系统,构建了完整的教学模块体系。
此外,浙商大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教育”,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全校推出“创业管理”微专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与传统专业不同,微专业采取慕课(MOOC)教学方式,不设学时限制,学生修满全部学分,可被授予“创业管理”微证书。
专业与就业联动
作为学校创业园里最成功的创客之一,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应届毕业生楼汪聪正忙着自己第3家天猫旗舰店的开业事宜。在过去4年,他成立了两家天猫店、一家淘宝店,去年销售额就达400万元。
楼汪聪的成功发端于学校的创业园工作室,从这里走出的创业者多少都带着点温州特色,而温医大的“温州模式”其实更明显地体现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的联动机制上。
温医大率先在国内建立全科医学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反馈,建立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新增卫生检验和检疫专业,暂停招生两个专业,减少个别专业招生计划数,扩大护理学等专业规模,并在多个专业实施高年级专业分流和实行大类招生。
同时,创新本科层次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国标省统,县管乡用”模式,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平台,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育计划,以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2009年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大学生的项目立项和创新创业奖励。学校通过课堂教育、大赛训练、项目孵化三大体系,开展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全国“挑战杯”总成绩全国排名第六、全省第一;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两项,银、铜奖各一项。
为使毕业生具有“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学校不仅将医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及慈善公益实践活动,将医德教育贯穿渗透医学教育全过程。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的就业工作模式,保证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在2015年度全国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社会满意度调查中,该校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在进入调查的60所全国省属本科院校中排名分列第二和第五。
依托行业优势,开展行业联合办学
不久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建设行业相结合,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主导下,联合浙江省城建城管协会、各市县智慧城管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成立了“浙江省智慧城管联合学院”,引发了广泛关注。经过几年的摸索,从2011年开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正式更名为“智慧城管”专业,成为全国培养智慧城管人才的第一家。这一联合学院的成立成为该校创建“1+1+X”行业联合学院的一次成功诠释。
所谓“1+1+X”行业联合学院,“1”分别指代学院和行业协会,“X”是指行业协会各中小型企业。它是多个独立法人组成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体,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专款专用”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学院—协会—企业”共建共管、权责明晰的办学体系。对于这种依托行业协会的合作办学模式,院长何辉表示,“打破了传统订单培养的育人格局,填补了行业中小型企业人才需求的盲区”。学院先后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装饰幕墙行业联合学院。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依托建设行业背景,浙江建院也闯出了一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浙江建院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21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园运转。同时,学院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2010年,学院与工商萧山分局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浙江天亿集团有限公司在学院出资设立了“天亿创意创新奖励基金”,每年资助5万元,优秀创业团队可获得3000~3500元不等的奖励金。与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等,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http://www.zjjyb.cn/jyb/gjjw/11045.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