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女生寒假赴尼泊尔支教
21天的支教生活,让她学会了感恩

来源:钱江晚报  字体:

本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林佳琦 王汝菲

为了锻炼自己,不少大学生都会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不少同学更是将目光投向国外,去完全陌生的国度来挑战自己。这样的实践,需要更多的勇气、知识和毅力。

在这个寒假,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徐丹丽就给自己设置了这样一份挑战——她独自一人前往尼泊尔,在加德满都做了为期21天的国际志愿者,给当地一所民办学校的学生上数学课和中文课。

等寒假结束,大伙儿拉着行李箱,带着亲友的叮嘱从全国各地返校时,徐丹丽在寝室里津津有味地和同学说起了自己的志愿者之行,让其他同学们羡慕不已。

寒假任性一回

去做件自己想做的事

徐丹丽现在是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她十分热衷于志愿者活动,曾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

“平时,除了学习,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都比较多,还要参与各种比赛,真的有点忙得找不到自己。”徐丹丽说,她决定任性一回,利用寒假去做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紧接着,她通过一个国际志愿组织,参与了尼泊尔支教活动。

为了此次尼泊尔支教之行,她足足准备了四个月。起初担心父母反对,所以一切准备工作都是悄悄进行。

“我通过兼职赚了部分费用,另外还在网上发起众筹,通过帮别人带纪念品和明信片的方式,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徐丹丽说,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和父母说了这件事。“虽然最开始爸妈有点担心和顾虑,不过看见我充分的准备,最后他们都同意了。”

1月26日,是出发的日子。在飞机起飞前,徐丹丽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一张机票,一本书,尼泊尔,我来了。

现在回想起出发那时的心情,徐丹丽说,她预料到了辛苦,但是也很肯定,这份经历一定会很有意义,会令人终身难忘。

21天的支教经历

是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说起在支教学校发生的故事,徐丹丽有很多感触。

其中有个叫米它奇的男生,他的父亲由于意外事故失去了劳动能力。“虽然生活带给他很多的不幸,可是他很开朗,总是会画一些图画送给我们。他画得很好,我对他说,你将来可以当画家,他却很害羞地逃开了。”

还有3年级的一个女生,比同班的其他孩子大5岁,由于家庭原因被迫寄宿在学校。“晚上很冷,她只穿着一件短袖就熬过去了,第二天上课又总是很认真地学习。”

时间很快,21天的尼泊尔支教之行转眼间就结束了。临走那天,徐丹丽收到了孩子们的小礼物:一个小小的玻璃雪球和一条小项链。

“虽然这些纪念品不值钱,可我却分外珍惜。”徐丹丽说,“孩子们教会了我感恩,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努力学习,我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呢?”

这次是徐丹丽第一次去尼泊尔,也是第一次要离开父母那么远。她说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将会是她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