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感•行”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小分队来到了浙江丽水遂昌小岱村,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国学课堂。
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体现着中华民族民族的自信与自豪,也是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可国学之热不但没有因为现代化而消退,反而它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国学传承正当时。
条件艰苦影响教育
小岱村位于遂昌县城西30公里,地处牛头山麓,途经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这里是真正的山村,环抱在群山之中,交通不便,从村里乘车进县城需要至少一个半小时。更糟糕的是,每天前往遂昌的公共汽车也仅有四班。
交通的不便拖累了经济,也使得这里的教育成了一个问题。一间矮小的砖瓦房放上座椅,挂上小黑板,就是学校了。据小岱村村长介绍,村里的青壮年们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年幼的孩子留在村里。为了不让孩子们的教育落下,大伙合力办起了一所学校,但在教学建设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若想要接受条件更好的教育,就得去遥远的县城住校。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忍心呢!
支教成员们初到村里的时候,恰逢大暴雨,光是踩着泥泞的道路上山就花去了一个多小时。看到学校里简陋的设施,大伙都有些不适应。可是看到冒雨来学校、被大雨淋得湿透却依旧认真念书的孩子们,大家都有些感动,也愈发感受到肩上的胆子不轻,使命感更重了几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遇到困难不少,成员们也没有停止把知识和爱心传递给学校的孩子们。
弘扬国学任重道远
本次“感•行”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的主要任务,是向孩子们传授国学,把国学文化传递给祖国的下一代。虽说是授课,队员们不拘泥传统的形式,用开展情景模拟课堂等方式来陪伴孩子们,期望以自己的行为影响而不只是古板地教授课程。
乡村里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习基础差了一截,增加了成员们授课的难度。很多知识生怕孩子们不能理解,大家就变着法子教学,上课深入浅出。期间,大家和孩子们分享了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弟子规》,教孩子们背诵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还讲起了中华德育故事、解说每个孩子姓氏的起源等等,多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乐趣,也在他们心里播撒下了“仁,义,诚,敬,孝”的种子。
支教之旅收获成长
支教期间的生活在慢慢的影响着、改变着小分队的每一个人。这次的旅程不同于以往的安逸,虽然辛苦,却让每个人受益匪浅。
在小岱村的山上,成员们游览了见证着历史的古树长廊,看到了满目的翠绿和云海,观赏到了漫天的星空以及无意中闯入的萤火虫,这种宁静而单纯的生活使平日里浮躁的心灵得到了沉淀。
同时,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点滴爱的力量。正如学校的李老师所说:“对于孩子来说,学历和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爱和关心胜过一切。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爱的力量,也不要吝惜爱的付出。”队员们在小岱村的日子里,给了孩子们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陪伴,用真心去学习付出,学会爱人。
当然,队员们最欣慰的,是将国学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颗种下的种子经历岁月,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这将是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和培养优秀品德的开端。而队员们的耐心细心也会成为国学的一种高度浓缩,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国学之美,其最美的地方,或许就美在它将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共同传承文化,打造民族未来。(通讯员叶修吟 叶雨桑 冯益飞)
http://zj.sina.com.cn/edu/dzyx/2014-07-31/105718375.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