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湄公河行动》里,大家是否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糯康并非中国人,他作案的湄公河河段在泰国境内,最终却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我们的主角登场——国家管辖权,让它来解答你们的疑惑。”
浙江工商大学教师俞佳的这门课叫《影像中的国际法学》,和法学院常规的“上课念理论”的方式不一样的是,她用播放热门电影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根据电影情节引出法律条款,让看似遥远、高大上的国际法“一秒接地气”,自然而然地把理想信念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个大胆的尝试
开课的灵感源自去年,浙江工商大学欲设立一批通识课。喜欢电影的俞佳“灵光一现”,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让外专业的学生也走进国际法,了解国际法?
时值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热映,俞佳由此联想到涉及国际法相关知识的电影不少。“由于外专业的学生没有法学专业功底,如果只是常规地讲授专业理论,他们不会感兴趣;何不将电影和专业课结合起来,通过电影片段去分析所涉及的国际法知识点?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又能传播国际法的专业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时任系主任、现任法学院副院长的宋杰。他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前无古人,能否付诸实践有难度。
这一疑虑直到被一系列数据打破——2年,4个学期,每班限70人,每学期4个班,节节满座,累计听课人数1120人,高峰期500人抢70个名额,抢课概率堪比摇号。
“哇,这学期我抢到了俞老师的课!”“实名羡慕中,要是5G早点普及我就能抢到了。”每到选课周,大一大二的学生就提前做好抢课攻略,早早守候在页面上,就算这样,在最热门的班次,她的课程仍堪比“秒杀”。
把思政融入通识
俞佳的课堂内容丰富。出于对专业的敏感,她总是努力汲取其中的国际法元素。比如,通过《战狼2》她讲到了外交关系,通过《卢旺达饭店》她讲到了国际刑法中的灭绝种族罪,通过《出埃及记》她借以色列建国的历史,讲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构成元素。
“在学生看来,国际法原本是离他们很遥远的学科,但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影片镜头,详细地剖析其中的法律知识,那些外交、主权其实离我们不远。” 俞佳指出,其中不乏思政功能,比如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思维,从自己做起,如何防止分裂国家。
事实上,俞佳的另一身份是思政辅导员,如果说,这门课程给了俞佳和她的学生一个平台,那么,在开放的环境中延伸思政育人,则是师生共同的收获。
俞佳告诉《中国科学报》,一般辅导员上纯思政教育的课程或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课程,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我的课程特殊性在于,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这与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并不冲突,因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
在她看来,自己并没有授课上的特殊优势,“如果有的话,可能在于平时做学生工作,更容易把握学生心理,根据他们的喜好调整上课内容”。
2018年,《影像中的国际法学》被评为浙江工商大学精品通识课。未来,她计划开设线上课程,扩大辐射面,提高课程的影响力。
电影授课并非噱头
俞佳的《影像中的国际法学》“火”了。
有的老师私下和俞佳开玩笑说:“上课给学生放电影,好轻松呀!”其实,俞佳备课并不轻松,课上只放精选片段,既不浪费上课时间,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她背后做的工作并不少。这位年轻的妈妈,每次都要等孩子入睡后,才能挑选电影片段,甚至有时会落泪。“比如《卢旺达饭店》《辛德勒名单》均涉及最残酷的种族屠杀、武装冲突等。每看一遍,就像尖刀刺在心头……为了深入剖析其中与国际法有关的问题,又不得不一遍遍去看、截片段和剧照,某些镜头让我忍不住落泪,进而感慨,世界太需要国际法规范各国的行为了!”
俞佳的努力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该校本科生董千千说:“正是因为感兴趣,俞老师的课上完了,大家意犹未尽,或找专业书‘啃’,或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感觉特过瘾。”此外,这门课的作业和考试方式很特别:无常规考卷,让学生们结合电影谈体会,电影自选;有的学生一交作业就是洋洋洒洒5000字,比写论文还认真。
两年过去,有学生转专业面试时,甚至还会说:“因为选了这门课,对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开启了新的人生方向。”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