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吃”得放心
记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4-10-13   字体:

学科名片

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主要成就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05年获省“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科研技术平台2个。2007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60余项。综合实力已进入国内该学科前10%2012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营养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及美国Monell-ZJGSU感官科学实验室,引进了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现任主席饶平凡教授团队,为学科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这是浙江工商大学相关教师在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上的感触。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在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平台上,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健康发展之路,鼓舞了师生的士气,优化了学校资源,也为其他学科的起步、发展和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食品安全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重点就是面向学科前沿,突出优势与特色,围绕现代食品营养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打造成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食品营养科学研究中心。

    现代食品营养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在浙江工商大学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谈及确定该协同方向的原因,浙商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韩剑众说,近年来,“塑化剂”、“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出,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病高发也和食品有关。鉴于此,该学科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科学研究所、美国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浙江大学、“娃哈哈”、“贝因美”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推动学术界和企业之间、学术界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协同创新,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策略从“危机应对”发展到“风险预防”。

    “中心主要面向食品制造安全、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营养安全这3个相互支撑的学科方向。”韩剑众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食品制造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使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活得舒心”,产生一批对学科领域和区域经济具有高贡献度的科研成果。

 

培养“工商融和”人才

    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校以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依托,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管理,开放学科,凝聚人才,提升质量。

    近10年来,以“贝因美”为代表的校友企业群的崛起,促使学院思考如何把学生自发的对商科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变成学院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和推动。由此,提出了“工商融和”的食品工程人才培养新理念。

    学院把现代商业思想和商科教育精髓始终贯穿于教师、学生,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生创新活动、创新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工程教育与商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和。

    此外,学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契机,推行专业课堂与校园内外学习相互渗透的学生培养模式。如开展“品牌企业校园行”、“企业总裁校园行”活动,使学生领略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沿。蕴含了大商科传统教育的校园文化、位于校内的浙商博物馆等呈现的现代商业思想、商业文明及浙商精神等潜移默化,而又直接、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蔡柒月是食品学院的大三学生,她主持的项目曾获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最近她正忙着开办一个果蔬综合超市。“我是学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我的创业项目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给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又有营养的食品。”蔡柒月说,学院设有食品消费科学、管理、营销等商业类课程,再加上学校商科氛围浓,经常听各种创业讲座、参加创业比赛,为她走上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我省山、海和平原共存的地貌,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品种。近年来,由于资源趋紧、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产业必须尽快改变目前低、小、散、乱的局面,提升产品质量,壮大企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

    而食品工程与科学学科历来重视推动教师发挥学科优势,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为浙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据悉,该学科食品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创新团队与浙江惠松制药有限公司建立了花色苷产品生产线、辛弗林生产线等,已产业化进入国内外市场,累计总产值达1.8亿元,创利税5000多万元。

    学校的水产品加工团队与浙江兴业集团、舟山港明公司等合作,解决了在贻贝、淡水鱼等大宗水产品精制加工技术开发的关键工艺问题,所开发的产品产值达到几十亿元;粮油食品加工团队与五芳斋公司合作,使流传上千年的粽子生产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产品年产值已达到20多亿元;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团队与浙江海通集团、引飞果业公司等合作,开展南方易腐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解决了杨梅、黄花梨等果蔬保鲜贮藏的难题,实现经济效益2.5亿元。

    该学科还与湖州、丽水、义乌等签订了校企地全面合作协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参与地方企业科技洽谈会,与企业直接见面,另一方面发布学科科技成果,邀请企业到校建产学研基地。此外,还先后选派5名教师到泰顺、庆元等地担任科技特派员,他们完成了高山蔬菜技术示范推广、利用竹林生态资源放养绿色本鸡规模化养殖技术等项目,均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http://www.zjjyb.cn/jyb/gjjw/7790.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