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

来源:浙江教育报  字体: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建设,使教师真懂会教,让学生乐学活学,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实现真懂、真教、会教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资源难。在很多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饱满”。如何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真懂会教,是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二是融入难。由于长期受“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深度真教”,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第二个难点。三是评价难。由于大部分目标难以用传统的分数等量化指标来评价,如何以评促教,引领教师会教,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第三个难点。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通过对意义世界的追问与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激励学生自发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对专业知识的探索,自觉地以专业知识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在二者的追问互动中提升学习境界,做到乐学、活学。为此,高校要优化、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制度,建设一批惠及全校师生的样板课程。

形成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应杜绝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标签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等做法,要根据学科专业差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堂教学中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实现乐学。

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化学反应”。这种深层连接需要创新教学制度,让学生能够参与甚至影响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相生相长,感受进步,做到活学。

建设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样板课程。要结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等培育申报工作,建设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并将这些样板课程以全校任选课、通识课和校际选修课等形式,向校内外各专业学生开放。同时,要通过样板课程的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设经验,供校内外其他专业教师学习借鉴。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某个部门、某些教师的职责,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全校力量,统筹全部资源,校、院、系各级协同推进。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制度供给与教师实践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联通的良好局面。

构建“学校—院系—教师”的联动机制。浙江工商大学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下设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内的8个中心,统筹全校资源,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探索多元主体激励联通的动态课程思政评价制度。浙商大出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确保课程思政评价与学校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同向而行。修订教师教学业绩考评办法,将课程思想性、价值性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各学系的年度综合考评、年度教学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突出“价值引领”评价指标。

善用治理资源与数字化工具。结合“数字高校”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打造课程思政“项目+名师+名课”体系,实施“一院一品”“院系联通”的课程思政建设举措,设立56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示范课程。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