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课说浙江 浙商大教师讲“活”流动的思政课

来源:科技金融网  字体:

“整个余村是一个大的‘农场公园’,各个家庭农场就是景点,一个个景点串联成为一个村级景区,培育特色,百花齐放” 。浙商大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李琦在《课说浙江》这堂课上惊叹于这个小村移步易景的别样风貌,“真不敢相信这个‘卖风景’的美丽乡村是从曾经‘卖石头’的村庄蜕变而来的” 。

当地的村委主任成了“课说浙江”的最好教师,以余村和周边村镇此次科学应对疫情为切入点,从“两山”理念出发讲授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这是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课说浙江》的新课题,课题组6位教师带着22名学生来到余村。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热情接待了这商大的师生。他和同学们讲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的故事,又讲到了余村围绕绿水青山发展的生态旅游而带来的金山银山效应。

俞小平讲得生动,20多名学生听得入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余村之前一直对这里的环境治理打着问号,现在终于明确了答案。农村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环境是表,文明是里,只有村民意识提高,自觉参与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才能美得更持久” 。浙商大经济统计专业大二学生肖靖说,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余村人不仅将“两山”理念刻在石头上,也刻进了每个人心里。

基于“两山”的研究,如汩汩活水,流入课堂。“美丽浙江”教师吴太贵教学时,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余村如何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开辟新产业,开拓新市场,走出“绿富美”新路子。师生们在参观余村后还参观了灵峰旅游度假区的大竹园村,了解了村庄经营发展的生态之路。

课堂效果出奇的好,不仅让大学生摸清了余村、大竹园村的基本情况,他们还把走访、座谈、访谈等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一个将课本知识再回炉精加工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历练,真的体会不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内涵” 。学生李琦在访谈中惊奇的发现,当地农民一年年收入好几十万元,“现在农村的日子也不比城里差,毕业来当个大学生村官也不错呢!”

夏金梅老师对余村的发展也感叹道:“从开采矿山到如今的绿水青山,路子走对了,日子红红火火。”

《课说浙江》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一门思政课程,也是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行动专项成果体现。这门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同学们对浙江历史与现实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为了上好这堂课,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围绕余村和各地思政资源上山下乡,通过浙江之美向学生展现了“两山”理念的巨大价值及其实践成效。

目前,《课说浙江》正在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两山”理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浙江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开设《课说浙江》选修课,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期探索为兄弟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并提供了一些借鉴。

“实践出真知。思政课教师需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梦云为了把一线的新鲜素材转化成思政课教学资源,费了不少心,“学生没兴趣,老师没挑战,课堂就‘活’不起来。只有让学生深入基层,亲身参与,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认知,坚定四个自信。作为老师,我也受到了再教育,并且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

不仅带学生到余村,《课说浙江》备课组老师还带领师生走基层、访农户、游红船,开课至今不到一年,课说浙江已经成为浙商大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在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和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的感召下,同学们在课堂上真切地体会着浙江实践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感受着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的省域风范。

http://www.kjjrw.com.cn/system/2020/06/24/013810958.s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